清华思政课因材施教课堂百变
思想政治课,很多大学生都觉得枯燥,但清华大学的思政课课堂百变,十分有趣。
上课前,学生走出课堂,调查社会;课上,教学内容为不同专业学生量身定做;课后,学生写诗、作画、撰写调查报告代替小论文,用“专业语言”观察社会,说读史心得;清华思政课还在网上开课,吸引上万人在线学习……“我们的思政课,一点不枯燥。”一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生说。
思政课作业也能办成艺术展
走进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仿佛进入画廊。一个名为“峥嵘岁月”的学生作品展正在举行。
重现红军陕北生活的水彩画、孙中山先生的素描像、革命前辈的雕塑像……一件件运用国画、油画、雕塑、陶瓷、染织、视觉和摄影等不同艺术形式的作品,仿佛将人们带回到中国近现代的峥嵘岁月。这些是清华美术学院200多位大一学生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作业,他们用自己擅长的“专业语言”展现近现代史的人物和事件。
自2011年以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在清华美术学院试点,在课堂中教会学生用“专业语言”阐述学史心得。此前,美术学院学生用思政课作业已举办了“百年印像”“人间正道”“寻梦中国”三届作品展。
该课程主讲教师华表透露,他和助教一起将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内容分为20多个专题,让美术学院学生以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切入点进行艺术创作。其他专业学生则结合课上所学史实,进行诗歌创作,或者撰写自己专业的发展简史,介绍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
思政课堂从此变得有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产生了大量的教学成果。日前,集结了清华近2000名学生学习思政课的成果——《信仰·信念·信心 清华学子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成果丛书》出版。
教室内外皆课堂
清华思政课的课堂不仅仅在教室中,校园外处处也可成为思政课的课堂。
该校教授思政课的教师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例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开课前,学生在寒假就已开始准备。他们针对现实中的社会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形成调查报告。上课时,教师根据学生调查报告中的兴趣点、疑惑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清华学生在思政课上,已针对“北京公共交通”“春运”等社会问题,形成了多份调查报告。
上万人网上选修清华思政课
清华马克思主义学院还利用新媒体技术,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尝试慕课教学。(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该学院副院长王雯姝介绍,今年9月22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正式在清华慕课平台“学堂在线”上线。目前,共有1000名校内学生和上万名校外人士在线选修。
网上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单元,每个单元5个讲座序列,每个序列包括视频、阅读材料等。学生线上学习,提交作业,线下讨论。借助“慕课”,清华思政课翻转课堂,从过去以教为主变为以学为主,学生从被动灌输到主动学习。
明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3门思政课也将上线慕课平台,供校内外人士选修。
百变课堂不仅使清华思政课变得有趣,还结出累累硕果。清华思政课先后有5门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课程”,1项教改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教学团队获得全国首个“思想政治理论课国家级教学团队”荣誉称号。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表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因材施教,一直是清华思政课坚持的教学原则之一,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来源:北京日报) 【编辑:曾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