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4万居家养老 16万住养老院

26.11.2015  17:29

  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如何有尊严、有质量地养老成了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近日,市规划委与市民政局共同编制完成《北京市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规划提出,到2020年90%的老年人将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社区养老设施实现全覆盖,全市人均养老设施用地将达到0.25平方米。发展更多针对工薪阶层老人等服务的低、中端普通床位。

 养老服务跟不上

  目前,北京市老龄化速度快、老年人绝对数量大,至2014年底全市60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口约321.6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4.9%。在这样的基数基础上,有关部门统计,全市老年人口正在以每年15万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20年常住老年人口将达到400万人左右。

  除去老年人口数量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是养老质量的不尽如人意。人均寿命的增长导致了纯老年家庭的空巢期被延长,高龄老人与失能失智老人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同时,老年人口增多,将导致劳动力年龄结构老化、社保负担加重等一系列问题出现。制定专门的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迫在眉睫。

  虽然市委、市政府在着力推进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但在巨大的需求面前,养老服务供应显然不足以满足全部需求。至2014年底,全市机构养老床位仅有约10.9万张,与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存在差距。养老设施的硬件条件存在总量不足、机构养老设施分布不合理、养老设施建设水平偏低等问题,在管理上又有服务人群定位不明确、配套政策不健全、管理标准不完备等问题需要解决。

 九成老人居家养老

  由于观念、亲情伦理等因素,国人更偏爱家庭养老。本次《规划》按照“政府保障基本,市场提供多元化选择”的原则,明确提出了“9064”养老发展目标,即到2020年,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6%的老年人通过政府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4%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按照2020年60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口规模400万人测算,将有384万老人居住在家里,依靠家庭和社区养老设施安享晚年。届时全市机构养老床位数量将达到16万张,全市人均养老设施用地将达到0.25平方米。高于国务院关于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

 发展低、中端普通床位

  针对养老床位一床难求、奢华养老等现实情况,《规划》明确在实施过程中,将按照“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控制”的原则,主要发展低、中端为“三无”、“五保”、低收入老人以及残疾人服务的保障型和为工薪阶层服务的普通型床位,高端养老的舒适型床位适度发展。在居家养老设施方面,《规划》重点关注老旧多层无电梯楼房中老年人的养老生活问题,未来将增强新建住宅的适老性设计。社区养老设施方面则通过新建小区配置标准化、老旧小区补充完善、农村地区互助养老等策略,力争在2020年实现社区养老设施的全覆盖。

  今后5年将新建5.1万张床位,其中用于政府“兜底”的“保障型”床位占总床位的30%,服务失能老人的“护养型”床位达到总床位的70%。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表示,护养型床位是指能够实现“医疗参与”的床位,要求护理人员具有专业的医疗护理知识,主要服务于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老人及60岁以下重度残疾人,这意味着养老机构的医疗、护理能力都将大幅度提升。(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孙文文 兰洁)

  【编辑:刘文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