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塞卡”

14.03.2016  16:25

  2003年“非典”,2013年“埃博拉”,2016年“塞卡”……

  早在1947年,塞卡病毒(Zika Virus)就在非洲被发现,2007年在西太平洋上与菲律宾群岛东南部交界的雅浦岛发生第一次大规模的感染事件。2013-2014年在法属波利尼亚发生大规模疫情,感染了大约三万两千多人。2014年2月,智利复活节岛发现了寨卡病毒感染的首位本土病例。2015年5月,巴西开始出现赛卡病毒感染疫情。截止2016年1月26日,有24个国家和地区有疫情报道,其中22个在美洲,目前欧洲多国也有报道,有蔓延全球之势。我国截止目前发现2名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目前患者病情均已明显好转。北京世纪坛医院第四批援外医疗队所在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也发现了1例患者,目前正在密切观察中。

  什么是“塞卡病毒”?

  “塞卡病毒”是一种新出现的黄热病毒(flavivirus),为RNA病毒,具有嗜内脏性及嗜神经性,感染蚊叮咬人后,通过皮下毛细血管迅速扩散到局部淋巴结,并不断繁殖,数日后进入血流,形成病毒血症。然后病毒定位于肝、肾、脾、心、骨髓和淋巴结等组织器官。由于病毒的直接损害作用,引起广泛组织病变,其中肝脏病理变化最具诊断的特异性。和这类病毒类似的病毒还有登革热、黄热病等。

  【传染源】城市型的主要传染源是病人,丛林型的主要传染源是热带丛林中的猴子以及其它灵长类动物。

  【传播媒介】城市型的主要传播媒介为伊蚊(Aedes),丛林型以蚊—猴—蚊形成循环,构成黄热病的自然疫源地。

  【易感人群】无免疫力的人群对黄热病普遍易感,隐性感染或发病后均能获得持久免疫力,其体内产生的中和抗体可保持终身,未发现再感染者。流行区内成人大多有免疫力,故以儿童发病占多数。

  【疾病症状】塞卡病毒感染的症状和登革热的感染症状类似,通常是轻微头痛、低烧、皮疹、口膜炎、肌肉和关节痛,红眼病和全身乏力等,症状通常比较温和,并不需要特别处理,充分休息,补充体液防止脱水,用扑热息痛或者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止痛退烧即可。症状通常持续2-7天。2天之内,皮疹消退,并在3天内,发烧结束,但皮疹依然存在。

  可怕塞卡病毒:孕妇感染后,可能会导致婴儿小头症。

  虽然同“非典”和“埃博拉”相比,塞卡病情比较温,致死率很低,但其可怕之处在于,如果孕妇感染塞卡可能会导致小头症婴儿的出生。从2015年3月到2016年1月,巴西有4000多名婴儿被诊断患有小头症,和往年相比高出了20倍,而这些母亲大多感染了塞卡病毒。现在许多研究机构还正在确认婴儿小头症和孕妇感染塞卡病毒的关联。

  小头症是一种罕见病,婴儿在子宫或者婴儿期大脑发育异常,从而导致头部出现非正常变小。患有小头症的婴儿在生长发育中大脑发育困难,体格发育明显异常,智力发育显著迟缓,有的患儿会出现抽风、四肢僵硬或者手足徐动及瘫痪。

  此外,塞卡病毒还可能导致一些神经疾患和自身免疫病。

  目前,塞卡病毒还没有疫苗,仍是预防为主。

  由于目前还没有针对塞卡病毒的抗病毒药,也没有疫苗,因此针对性措施还是以预防为主,主要是控制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专家提醒,当前南美等地流行寨卡病毒病,公众如近期到寨卡病毒疫情发生国家和地区旅行,要注意做好防蚊措施,一旦出现发热、皮疹、肌肉关节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并主动告知医务人员相关旅行史。孕妇及计划怀孕女性近期要慎重考虑前往发生疫情国家或地区。如必须前往,请务必做好防蚊措施。下列国家是塞卡病毒正在流行爆发的国家:玻利维亚、巴西、哥伦比亚、厄瓜多尔、法属圭亚那、圭亚那、巴拉圭、苏里南、委内瑞拉。

  在各个国家科研机构积极研发疫苗和药物的同时,我们普通人能做的就是防止蚊虫叮咬,和尽可能消灭任何能让蚊子滋生的地方,比如:定期检查清除积水。使用物理屏障,包括纱窗和蚊帐等,使用驱蚊剂。如:DEET(又称避蚊胺),伊默宁(又称IR3535,驱蚊脂),Picaridin(羟乙基哌啶羧酸异丁酯),柠檬胺液油(其中有效成分是para-methane-diol PMD)等。

  世界卫生组织呼吁登革热带上的各个国家密切关注塞卡病毒的传播,病毒感染疾病爆发还处在一个动态的变化之中。

  (作者介绍:褚利群,眼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北京世纪坛医院援特多医疗队员,现在特多执行援外医疗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