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癌症地图”破解中

29.12.2014  14:13

  近日,最新版的《中国癌症地图》引人关注,“你所在的地区是不是癌症高发区”,成了一些人聊天的问候语。

  “幸好我家不在地图上的癌症高发区!

  “我抽烟10年了,还是个胖子,可怕,太可怕了!

  “我经常加班,吃饭不规律,会不会得胃癌和食管癌?

  对“癌症地图”,人们是避之不及,“谈癌色变”。癌症是细胞不受控制的增长和扩散,是全球人口主要死亡原因。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吸烟、饮酒、肥胖、不健康的饮食以及缺乏运动,是全世界癌症的主要危险因素,烟草导致全球超过22%的癌症死亡以及约71%的肺癌死亡。老龄化是癌症形成的另一个基本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对癌症有“三分之一”的说法: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预防,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根治,三分之一的患者经过治疗可以长期生存。通过避免接触常见的高危因素例如烟草,可预防多种癌症。此外,通过手术、放疗或化疗,很大一部分癌症可以治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13-2020年预防控制非传染性疾病全球行动计划》,旨在将癌症、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和慢性呼吸道疾病引起的过早死亡减少25%。

  2014年,现代医学在解开癌症奥秘方面,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展。这里撷取一小部分进行介绍:

   找到癌细胞供血“关闭按钮

  英国诺丁汉大学、布里斯托尔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2014年11月出版的《致癌基因》杂志上报告说,通过调控一种信号蛋白,可阻止前列腺癌癌变组织周围的新血管形成,从而切断癌细胞的营养供给通路,抑制肿瘤生长及癌变扩散。

  研究人员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进行了分析,这是一种信号蛋白,能以两种形式存在,发挥两种作用,既能促进新血管生长,也能抑制其生长。前列腺癌细胞会产生促进血管生长的此类因子,使癌变组织周围生出新血管,为其输送氧和其他必需的养分。基于这一发现,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化合物,可让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全部以抑制血管生长的形式存在。

  在动物实验中,研究人员给患前列腺癌的老鼠一周3次注射这种化合物,肿瘤逐渐停止生长并开始缩小,而老鼠并未表现出明显不适。下一步,研究人员将验证这一疗法对人类患者是否有效,并确认对其他类型癌症的治疗效果。如果一切顺利,诺丁汉大学下属的一家生物技术公司将着手研发口服或注射药物,将其作为癌症患者新的长期维持治疗手段,控制癌细胞生长,抑制其向其他器官扩散。

   弄清胃癌推手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之间关系密切。日本东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小核糖核酸对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胃癌发挥着关键作用,这一成果将有助于弄清幽门螺杆菌诱发炎症的机制以及胃癌发病的原因。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单级、多鞭毛、螺旋形弯曲的细菌。感染这种细菌会导致胃部出现炎症,引发胃炎、胃溃疡和胃癌等。不过,其诱导细胞异常增殖的详细机制则一直没有弄清。小核糖核酸是一类不编码制造蛋白质的单链核糖核酸分子,主要参与控制基因表达,调节各种基因的功能。东京大学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让长爪沙鼠感染幽门螺杆菌,约两个月后收集了沙鼠的胃上皮细胞,全面调查了小核糖核酸的表达,发现一种名为miR-210的小核糖核酸表达显著降低。

  研究小组在实验中确认,miR-210直接控制着STMN1基因和DIMT1基因。miR-210的表达降低后,上述两种基因的表达就会明显增加。STMN1基因被认为是在包括胃癌在内的肿瘤形成早期发挥重要作用的癌症基因,而能促进胃上皮细胞增殖的DIMT1基因也被认为有可能是一种新的癌症基因。

  研究人员计划今后通过更加精密的分析,弄清幽门螺杆菌如何影响miR-210的表达,为利用这种小核糖核酸进行胃癌检查和治疗作出贡献。

   揭开膀胱癌细胞的“伪装

  利用免疫系统治疗疾病的方法被称为免疫疗法,有望与化疗、放疗和手术一起,作为今后癌症治疗的重要武器。然而某些癌症比如膀胱癌的癌细胞会“伪装”自己,让免疫系统无法发挥作用。

  英国玛丽女王大学的研究人员和美国、法国等同行发现,膀胱癌细胞使用的一种重要伪装就是蛋白质“PD-L1”。这种蛋白质本身的作用主要是帮助预防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即适度抑制免疫系统的攻击行为。然而癌细胞将其“劫持”后,把它作为掩护,使免疫系统无法发现癌细胞,从而不会对它们发起攻击。

  研究人员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一种试验性药物,专门阻止这种蛋白质发挥作用。这就相当于拆掉了癌细胞的掩护和伪装,使其直接暴露于免疫系统的攻击之下。初步试验显示,68名膀胱癌晚期患者服药后,半数以上病情开始好转。

  这一成果为免疫疗法治疗癌症又提供了一个有力例证,可能将改变近30年来膀胱癌治疗领域无新药可用的局面,有望改善膀胱癌乃至其他类似癌症的治疗现状。研究人员下一步将展开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如果顺利,这种药物最早可能于2015年年底首先在美国上市。

   帮助白血病患者获得亲属骨髓

  白血病是造血组织的恶性疾病,又称“血癌”。白血病治疗的难题是不易为患者找到合适的移植用骨髓,兄弟姐妹之间白细胞抗原相合几率仅为25%,非血缘供者捐献成功率更低。

  由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历经十多年探索,首创单倍体移植技术体系,使所有白血病患者都能接受父母或子女提供的骨髓。

  研究团队以1210个临床病例为依据,确认骨髓移植供者“优化选择法则”,包括供者是父亲而非母亲,患者排异发病率低,与移植相关的死亡率低、生存率高;供者是子女而非兄弟姐妹,患者排异发病率低等。

  近5年来,在这家机构接受单倍体移植的“标危”白血病患者3年无病生存率为68%、“高危”白血病患者这一比例为49%,高于其他一些国际知名骨髓移植中心。近日在美国血液学会年会上,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的这一突破获国际专家关注,为白血病治疗带来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