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人工湖
我非常怀念在积水潭医院挖人工湖的日子,那真是一段难忘而美好的回忆。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北京市政府为了解决西北城百姓看病难的问题,投巨资在新街口地区蒋养房胡同兴建了一座大型综合性一流医院,即北京积水潭医院。这可是大喜讯,当地老百姓奔走相告。院址选在清朝棍贝子王府宅地上,占地面积六万多平方米。从王府遗留的痕迹看,当年有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古树名花。其中仍然枝繁叶茂的五棵古树在北京市园林局有造册记载。整个园林颇有贵族气派,显示着昔日的辉煌。但因年久失修,当时已是一幅破败景象。
1956年,医院主体工程门诊大楼、三栋病房楼、教学楼、图书馆及宿舍相继竣工。工程质量上乘,楼体美观而坚固,气派壮观。这样完美的建筑在当年北京市也是数得上的大工程了。
医院建成以后,卫生局确定以治疗创伤骨科及烧伤疾病为主。当时医院云集了国内外知名度很高的专家和学者,如:受到毛主席接见的第一任院长孟继懋教授;英国骨伤科专家洪诺诗教授(他的事迹在我心里就是第二个白求恩)。开院后,很快全国各地患者慕名而来,真是酒香不怕巷子深。附近的居民更是欢天喜地,近水楼台,一出家门就能看病。老百姓由衷地感谢共产党、感谢北京市政府造福人民。
当时医院的主体建筑很气派,但后院的环境急需清理整顿。最突出的问题是当年的王府小湖已经枯干,看上去仅是一条浅浅的小土沟,杂草丛生,一片荒凉。开院伊始,工作千头万绪,但院领导果断决定由各科室抽调职工,轮流参加挖湖劳动。院领导亲自挂帅指挥,就连北京市领导、卫生局领导也来参加挖湖劳动。
那可纯粹是人工挖湖,一丁点机械也没有,完全是普通的劳动工具,镐头、铁锹、铁铲子。半人高的大蒿草坚硬无比,手脚并用才能连根拔掉。大家挥汗如雨,很多人手心都起了大水泡。清除完杂草,便开始挖土。每天参加劳动者少则数十人,多则百十人,要说“浩浩荡荡”也不为过。大家劳动热情极高,没人叫苦,没人偷懒,都在自觉自愿为建院添砖加瓦尽一份力量。蚂蚁啃骨头,直到把湖底的深度、湖壁的高度挖到工程要求,才算合格。当然湖壁贴砖砌石是技术活,由专业工人操作。
通过全院职工数日的艰辛劳动,人工挖湖终于大功告成了。之后,从后海引入清澈的湖水,使原来那条不起眼的小土沟,变成了一条真正的弯沿小湖。职工们欢呼雀跃,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小湖引水后投入了大批优质鱼苗,逐渐长成一尺左右金红色的锦鲤鱼,满湖游来游去,煞是好看!之后又把挖湖的土堆成了一座小假山(即现在湖边的小土山),并在小山上植树造林,种植花草,铺小路,盖凉亭。
通过人工挖湖劳动后,医院出现了两个景观,既有湖光,又有山色,真是一举两得。后院环境大变样了,与整体院容协调了,更美观了。医院后院美景四季分明,这在北京的医院里也是绝无仅有的。
春天来了,春风拂面,柳枝低垂,湖里金红色锦鲤鱼成群结队游出水面,争先恐后觅食。人们往围栏前一站,成群结队的鱼儿,便会在你面前摇头摆尾,翩翩起舞。此景比起北海公园的鱼群一点也不逊色。
夏日荷花绽放,满湖的出水芙蓉亭亭玉立,出淤泥而不染,成群的蜜蜂穿梭在花蕊中辛勤采蜜,好一幅美丽的荷花图景美不胜收。夏日里上夜班,如果赶上农历中旬,去食堂吃饭路过湖边,一眼就能看到皓月当空映在湖面上,一定会驻足欣赏,联想到大文豪朱自清笔下描写的“荷塘月色”也不过如此吧!
金色的秋天,小湖里结出粗壮的白莲藕,收获的景象真是喜人!工人把挖出的藕送到食堂,大厨们做成美味佳肴,供职工尝鲜,那叫一个惬意!
冬天湖水结成冰又成一景。院里的职工和职工子女们争相到小湖去滑冰。西宿舍有不少孩子都是在这个“启蒙冰场”学会滑冰的,其中也有我的女儿,轻盈的身影像燕子飞来飞去,路过的人们围观拍手叫好。
退休后每到医院,我必然要到湖边看看。近几年,小湖的围栏换成了汉白玉,重建了出口小码头。小码头上面建有一座仿古牌楼,典雅气派,古香古色,站在码头上观湖景别有情趣。湖里又添了野鸭数只,嬉水游玩,在小木屋里栖息,又多了一景!
中国有句古话叫天道酬勤,回忆起当年的挖湖劳动,感慨万千。小湖就像一条“龙脉”,是一颗璀璨夺目的“绿色明珠”,和湖畔的小山珠联璧合,是我院的风水宝地,记载着医院的发展和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