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约二成重型和危重型病例 专家详析如何防止转危

27.04.2020  01:10

  中新社北京4月25日电 (记者 杜燕)北京市1月20日首次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截至4月24日24时,累计报告境外输入及本地确诊病例593例,绝大多数已治愈出院。专家25日详解如何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防止患者向重型、危重型转化。

  截至4月24日24时,北京市累计报告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74例,治愈出院病例118例;累计报告本地确诊病例419例,治愈出院病例407例。北京新冠肺炎危重症救治专家组组长、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周建新在25日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所有确诊病例中重型和危重型占20%左右,其中有41例危重型患者,包括境外输入和本地患者。

  他谈到,为持续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北京市从2月起增设了由多家医院的重症医学、体外循环、中医药、护理等专家组成的重症救治专家组,对重症型患者开展积极有效的救治工作。

  如何防止患者向重型、危重型转化?周建新表示,专家组不断完善标准化救治方案,实现“一人一策”,尤其是加强疾病早期识别,“发病后10天左右是疾病转归的分水岭,针对血淋巴细胞、炎症因子、氧合指标、肺部影像学的变化,及早给予诊治,防止患者向重型、危重型转化。

  他还提到,北京市规范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在收治的41例危重型患者中,均采取俯卧位通气,有效率超过90%。

  针对危重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感染性休克,他认为,维持循环的稳定非常重要。与此同时,患者后期易继发细菌或真菌感染,根据患者具体致病菌制定抗感染方案,规范使用抗生素。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期间,北京市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中西医协同战“”。周建新表示,每个病人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辨证施治、个性化给药,通过口服、鼻饲、灌肠、外敷等多种途径给药,在退热、改善呼吸道症状、恢复胃肠功能、止血和增强患者体力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疗效。

  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周建新指出,北京市对患者做好精心护理,特别是针对危重患者进行精细化护理,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下肢静脉血栓等。

  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的体外膜肺氧合和血液滤过撤机指南。周建新表示,专家组制定了每日评估撤机及撤机具体操作规程,一旦符合条件即启动撤机。重症患者在撤离体外膜肺氧合治疗后往往肺顺应性差,专家组每日进行自主呼吸试验和肌力评估,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并早期进行康复锻炼。

  他透露,截至4月24日,已成功撤除危重型患者体外膜肺氧合治疗4例,使用最长时间为35天,年纪最大的患者78岁;撤除单独使用呼吸机的10例,使用最长时间为42天,年纪最大的患者85岁。

  在医疗护理团队的密切配合下,北京市确诊病例中绝大多数危重型病例病情好转,或转入普通病房,或康复出院。周建新表示,目前仅剩3例危重型病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本地危重型病例已“清零”。(完)

  【编辑: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