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疾控36小时摸清“裂谷热”身份
7月23日,国家卫生计生委通报,确诊我国首例输入性裂谷热病例。北京市疾控中心对病人唾液和血液标本进行病毒全基因组深度测序分析,于7月24日获得了该病毒3个节段全长11.9kb基因组序列,从而为该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排除黄热病 确诊首例裂谷热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地方病控制所所长王全意介绍说,7月22日,接到朝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北京地坛医院报告一例由安哥拉回国的黄热病疑似病例,我中心组织朝阳区疾控中心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当天下午14点,血液和唾液标本检测黄热病项均为阴性。
“为明确诊断,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北京疾控中心实验室进行了排查,发现患者血液、唾液标本检测结果为裂谷热病毒核酸阳性,按程序报国家疾控中心复核,结果均为阳性。”王全意说道。
23日晚,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专家组根据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确诊该病例为我国首例输入性裂谷热病例。
30余种方法 最终确认裂谷热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地方病控制所潘阳博士介绍说,为了确认裂谷热,我们需要从诸多的非洲可能性疾病中挨个排查,因为最初国外给出的诊断是黄热病,但是我们对其标本检测结果为阴性。所以要大量筛查,要对非洲甚至所有国家的病原体、症状进行了解,要有目的性的筛查,最后还要进行验证。
“由于这个病毒之前在国内没有出现过,我们对它的基因数据,以及检测方法都没有实践过,我们尝试了30余种检测参数,实验室十几个人,分组进行,最终在不知道这个病原体的情况下,我们很准确的把它鉴别出来,并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潘阳说道。
连夜集合 紧急“测序”裂谷热
“为了进一步明确患者病原体,7月22日晚,我们紧急集合传染病地方病控制所实验室人员,当天几乎所有同事都还没有回家,有两位回家过周末的同事被从昌平、通州叫了回来,连夜对病毒进行全基因组深度测序,因为这个病我国之前从没出现过,所以必须高度重视。”王全意说道。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地方病控制所陈丽娟副所长说,为了快速弄清疫情性质,不少同事跟潘阳一样,牺牲了周六、周日时间,有的女同事趁着休息赶回家给孩子做个饭,然后就赶紧回来工作,就是为了更快地认清楚这个病,为市民做好防控!
王全意笑着说道,简单地说,“测序”就是查身份证,确认是不是它,然后看看它是从哪里来的,它有什么样的家庭背景等等,“测序”是了解一个病毒最直接的方法,就像是认识一个人了解了他的本质一样。
36小时速读裂谷热 它来自非洲
参与此次“测序”任务的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地方病控制所潘阳博士介绍说,我们当天晚上拿到患者的血液和唾液样本,从血液和唾液样本中分离了所有的核酸,包括患者自身的核酸和病毒的核酸,按照“测序”流程进行分析,历经36小时,我们拿到了裂谷热病毒的全长的基因组的数据。
“我们对数据进行分析,比对后发现,它跟南非的病毒株非常接近,进一步印证了之前的流行病学调查,首先,明确这就是裂谷热;其次,明确它来源于非洲,从而证明了它是一例输入性病例。”潘阳说道。
潘阳介绍说,我们对基因组进行了更深的分析,发现没有明显基因变异,所以可以推断其致病性、传播性跟以前一样。因此,我们可以参考以往的防控措施进行防控,另外,“测序”也为整个裂谷热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科学依据。
“测序”不是噱头 对防病至关重要
王全意告诉记者,“测序”不是实验室的噱头,而是一个很接地气的工作,是防病措施落地的一个科学依据,这个非常重要。我们不光要诊断这个病,还要朔源,它从哪里来的、有没有变异、疫苗有没有效果、药物有没有……
“我们做所做的,不是为了检测什么,而是为了防病,防止在疾病在本地的传播。”王全意说道。
北京市疾控中心主任邓瑛说,如果我们疏漏了,首先这个病人就得不到有效的重视,其次,对这个疾病的防控将是一场灾难。通过“测序”证实了患者不是在我国发病的,紧接着我们对该病进行了对应的防控,包括对北京市部分地区蚊虫密度的监测,采取了一定范围内的灭蚊、对患者家属进行医学观察,从而保证了北京的公众公共卫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