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北京积水潭医院建院60周年 缅怀先辈·传承历史(五)

30.03.2016  16:19
  

      梁仪韵(1913年-1982年),字坚白,于1958年至1982年在北京积水潭医院中医科工作,曾任主任医师,科主任。梁仪韵于1930年拜晚清太医韩一斋先生为师,专研中医内科、妇科。1937年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当时北平卫生局组织的统一考试,获准行医。善治疗内、妇、儿科杂病和一些发热性、出血性疾病。生前发表《试论祖国医学之传递》、《功能性子宫出血十三例论治》、《阳明躁狂》、《低热论治》、《临症经验》等。“梁仪韵名家研究室”对其著作及医案进行了深入分类留存,为后世对其医术的传承提供重要依据。

  博采众长的中医大家——梁仪韵先生

  梁仪韵祖籍河南省,17岁时,因父母多病,遂立志学医。始自学,终觉不得要领。于1930年拜晚清太医韩一斋先生为师,从师8年,侍诊左右,专研中医内科、妇科。

  韩师名善长,字一斋,晚号梦新(1874年--1953年)。少年入太医院医学馆学习,供职于太医院。辛亥革命后,太医院撤制,先生在寓所悬壶,临症精详,挽救重症甚多,求诊者盈门。梁仪韵敬师如父,刻苦研读医经典籍。白天随师应诊抄方,随时记下老师的脉案,晚上细心揣摩老师思路。她很快掌握了老师的学术特点,成为韩老先生得意的入室女弟子。

  梁仪韵于1937年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当时北平卫生局组织的统一考试,获准行医。韩师专门为她题写赠言志喜:“医贵知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希望她谦虚谨慎,临证灵活果断,不泥古,不自恃,稳健行医。梁仪韵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1938年起悬壶京城。她平易近人,医道精湛,对患者一视同仁。遇有贫困患者,还常常免其诊费,甚至资其药金,医名渐著。她一直以《大医精诚》中的标准要求自己,直到晚年重病缠身,仍然是有一分精神,就要为病人尽一分力。

           

  梁仪韵于1956年在北京第三医院参加工作,是中医学会的早期会员。1958年,调入北京积水潭医院中医科,历任中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科主任。任科主任期间,团结同志努力工作,组织科内基础理论学习,建立中医病例讨论制度。她对中西医结合工作热心支持并积极参加。60年代初,任院内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炎课题组中医组长。70年代中,内科甲亢治疗小组邀请她协助工作,她不顾年高体弱,欣然允往。梁老还建立了青年中医师去西医内科进修的制度,这一制度一直保持至今。

           

  梁仪韵继承了韩师的学术思想和治学特点,主要学术特点可以概括为:溯源《》《》;滥觞《温病》;博采众家,师古不泥;注重实际。

  她将《内经》等经典视为业医者的理论源泉。如以 “治上焦如雾、中焦如溉、下焦如沤”的理论为法,治疗呼吸、消化系统的疾病,病在上者,轻清宣透;病在中者,斡旋濡润;病在下者,因势利导,随证通补,着眼于人体自身的气机调达。推崇叶、吴温病学说,认为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不仅仅对热病而言,可以推广到内、妇、儿科杂病,因为这些理论勾勒出疾病在人体演变的框架,反映病之症结所在,及其与脏腑气血的关系。根据这一思路,她常以温病法则治疗内、妇、儿科杂病和一些发热性、出血性疾病,重视保心气,存津液,挽救了一些危重病人的生命。

  善采众家之长,组方简约,遣药灵活。如以桂枝汤加味治疗痹症、腰椎间盘突出。梁老认为,这一类疾病,疼痛是主要症状,反映了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气帅血行,非阳气不能畅达;血载气运,无阴精不能化生。桂枝汤以芍药甘草养阴血缓急止痛,桂枝通阳解肌,姜枣调和营卫。根据证情酌加行气活血之品,并用引经药以直达病所。

  治疗妇科病,擅长调理奇经,平衡气血。她认为,妇科病病位在冲任、胞宫、胞脉,病机在气血失调。和燮气血,调理奇经,以平为期,是妇科的治疗大法。常用补益奇经、通调奇经、温通奇经等法,治疗崩漏、滑胎、不孕、痛经、闭经;以调养奇经、降逆安冲等法治疗妊娠恶阻等疾病。

  治疗内科杂症久病,治络为先。得叶氏“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之论启发,发现久病顽症均可见到瘀阻之象:或舌下瘀暗,或有痛、闷之感。常用辛通之法治疗。她认为,药之四气五味,各有所专。配伍得当,如良将用精兵,可以攻坚克顽。辛之味,能散能润,散可通淤。润可缓急,故辛味药兼有攻补之效,和其他药物配伍,常有事半功倍之效。如辛甘润肺治咳喘,辛香通络治胸痹,辛温通络治肩痹等。

  急难重症,首顾气阴。她认为,重症病人留得一分气阴,即有一分生机。屡用加味生脉散、三甲复脉汤挽救危重病人。重视气阴的思路在肿瘤病人的治疗中体现得更为清楚。她以顾护气阴、调补气血之法配合手术、放、化疗,收到很好的效果。

  梁仪韵早年诊务繁忙,未及著述。十年浩劫中病案又损失殆尽,生前发表的成文有《试论祖国医学之传递》、《功能性子宫出血十三例论治》、《阳明躁狂》、《低热论治》、《临症经验》等。

  自1960年起,梁仪韵陆续带教、指导了积水潭医院中医科的许多同志及院外慕名而来的学生。1960年,院党委选派杨玉华为梁仪韵的徒弟。次年,因佟阔泉老中医去世,又安排林珠跟随学习,教学期长达5年。1972年—1979年间,曾指导科内多名中青年医师。1974年培养侄女梁志齐继承中医事业,走上中医之路。梁仪韵对所有来学习的人都尽心指教。主要传人有杨玉华、林珠、梁志齐;曾经指导过的学生有马圣华、段昭芳、安德玲。杨玉华、林珠均于1990年成为北京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导师。梁志齐2007年申报北京市中医管理局“薪火传承3+3”项目,负责“梁仪韵名家研究室”工作,与杨玉华、马圣华等老专家一起带领中青年医师整理、研究梁仪韵的经验,开展传承工作。建成“积水潭名老中医信息分析系统”,为保存老中医经验、给中青年医师学习继承提供了智能化平台。

  梁老一生宽厚谦和,对同志、对学生、对患者皆如至亲。在“文革”期间,有同志受冲击身体非常不好,梁老不怕受牵连,精心为她们诊治。至今仍有老同志常常回忆起在物质匮乏时期,梁老买了巧克力送给他病弱的家属。在梁老生命最后的一段时间里,尽管病痛缠身,吃不下饭,但只要有人求治,她还是一丝不苟地诊脉疏方,真正做到了“发大慈恻隐之心,愿普救含灵之苦”。

  梁老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临床经验,更有行医做人的高尚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