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特稿 |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汲取真理的力量——记抗击新冠疫情下的《 导读》课

24.04.2020  08:02

在今年世界读书日之前的两个月,每逢周三晚7:00,220多名同学准时坐在电脑前,和授课老师一起研读172年前问世的一部作品——《共产党宣言》。在这个特殊的开学季,大家以线上直播的方式参加这堂《<共产党宣言>导读》课。

本以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晦涩、乏味,可2月26日第一堂课结束后,教学团队的主持人、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明教授却接到了十几位毕业班学生的强烈要求:课程在前两年一直非常“抢手”,希望在毕业前能选上这门课,不要带着遗憾走出校园。教学团队于是和本科生院沟通,选课系统重新开放,课容量从200人增加到了220余人。

更让教学团队的几位老师意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的热情和认真,授课结束进行学习小结时,大家纷纷写下热情的赞语、深刻的感悟。读着这些真挚的话语,老师们被深深地感动了。李明老师认为,虽然同学们的体会仍有些稚嫩,意义却非同一般,老师们的感受可比喻为“一个农民看到破土而出的庄稼幼苗,虽是初春却满怀秋收的喜悦与期待。

这是疫情中的别样学习,也是时艰中的品质成长

金融171班的艾阳早早从家乡当地的图书馆借阅了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版的《共产党宣言》。新冠疫情来势汹汹,艾阳和很多青年学子一样感到焦虑、浮躁,每周三晚两个小时的课程却给她带来别样的感受——把自己“放在静心的世界里去阅读经典”,这些经过漫长的历史而沉淀下来的真理,无形中带给自己精神的力量,“这是疫情中的别样学习,也是时艰中的品质成长”。

同样在阅读经典中收获思想成长的,还有法学162班的贾晨浩,“与疫情作斗争的岁月,痛苦又煎熬”,重回经典则“让自己沉淀下来,去体会前人对真理的探索”。发展171班的李婧怡也谈到,疫情中的这门课就像“一把开启百宝箱的钥匙”,让她“从散漫中醒过来,从敬而远之里走出来,从浮躁中沉下来”。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读经典之于经管171班黎海月来讲,有着更多的意义。疫情期间,她看到英雄甘于奉献的背影,也听到国内外纷乱复杂的舆论,如何辨别是非?在她看来,大学生要有自己的价值观,“应该想想我们能做什么,以后要怎么做”,而《宣言》能够让大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从而独立思考问题,理解社会现象”。工商191班王诗萱总结道:“医生救人命于水火,《宣言》救思想于水火”,“《宣言》对思想上的启迪是真理一般存在着的”。

疫情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工商192班戴岚昕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见证了国家从“疫情重灾区”到“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的巨大转变,她不禁感叹;“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国家,她的孩子们又是多么的勇敢和团结”,“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再是印在纸上的单薄的名词,而是国家和人民健康的真真切切的保障”。

虽然这已经是工程力学181班冉露松第二次阅读《宣言》,但他“依然被深刻的内容震撼,更能感受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而在疫情中研读经典,带给工商1801班梁子彦的最大感受是能够结合《宣言》中的理论和思想来思考当下时事:“在这次疫情大考中,社会主义制度如同《宣言》中所说,体现了其制度的优越性”。

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提到“疫情是一面镜子”,映照出资本主义国家在危机之下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映照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差别,映照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力量,党的力量,人民的力量”,电商181班光越千说,“只有在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才会真正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我国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在灾难面前胜于资本主义制度”。

大家也提到,经典的真理力量、疫情的鲜活实例,让他们重新认识了西方国家一直鼓吹的所谓“自由”。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自由必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得以实现。经管171班段中涛由此感受到,“没有安全,何谈自由?”“特殊时期一切都以保证人民利益为前提,在生命面前,金钱一文不值”,“为中国点赞!”会计172班钱安淇也说,《宣言》中阐述的自由,是指“摆脱剥削与压迫”,是“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非部分人的自由发展”,中国疫情防控的做法正是为了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努力,不放弃任何一个群体,才是对人权的真正保障。同学们普遍认为,“保障人民群众最大最紧迫的生命权、健康权,才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最好诠释”。

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疫情这面镜子折射出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让同学们看到了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正如《宣言》中谈到的“两个不可避免”——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宣言》给了我一个更宏大的视角去看待当今的中国,当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当今的时代。”传播192班李杭梅说。

法学192班陶亦萌则结合疫情的变化发展,对《宣言》有了更深的理解,那就是“病毒没有国界,疫情不分意识形态,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她认为,在疫情面前,国际社会应该达成共识,积极合作,携手应对威胁和挑战,最终形成《宣言》中提到的“每个人自由发展的联合体”。

发展172班张沅嘉认为,中国积极输出医疗物资、医护人员,传播中国经验,为人类共同抗击疫情做出贡献,就是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大学生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在国外爆发时期,不能落井下石、幸灾乐祸,要呼吁全球团结起来共抗疫情。

它犹如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传播192班童湘涵写道:“经典,常读常新,值得我们反复阅读,它犹如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在研读《宣言》的过程中,会计171班韦丽樱感受到了“马克思的著述带着滚烫的情感温度”,而青年学生要把这情感温度转化为坚定信念,“让崇高的理想信念成为自身发展的动力”,实现自己生命的真正价值。会计172班凌红雨在《宣言》中更多感受到的是斗争精神和革命精神,认为大学生要传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同党和人民一起与疫情斗争到底。

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英语181班王思琪认为,学习马克思,就是学习马克思做人做事的方式,树立科学的崇高的理想信念,让信念成为自身发展的动力,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记者手记]

在采访过程中,李明老师一再提到同学们带给他的感动。鉴于在线教学很难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于是老师们作了比在校上课更为严格的要求:直播授课、手写笔记、中期检查、结课小结和论文。而同学们的热情和认真打消了老师们的顾虑——每堂课都有极高的到课率,同学们课前早早借阅或购买了用书,笔记不是照抄讲义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了思维导图,至于结课小结,正如前文中所说,李明将其比喻为“初春的幼苗”。

这门课程开设于2018年,即《共产党宣言》问世170周年时。教学团队主持人是李明教授,成员包括青年教师项荣建、董济杰和李浩。在记者采访看来,同学们的良好反馈与老师们下的功夫不无相关。仅以结课论文举例,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提出选题,列出论文提纲,老师们逐一进行指导修改,同学们在此基础上形成论文初稿,老师们以word文本修订模式再提出修改意见,同学们修改后提交,由老师审定润色后定稿,最后择优编辑出版。

这些仅有3000-5000字的小论文,就这样得到了如同硕士甚至博士论文指导的待遇。李明老师说,目前课程结束,80%的同学已经提交了论文初稿,包括他在内的4位老师,打算在五一放假前每人详读50多名同学的论文并逐一提出修改意见。未来,他还有着一个让自己激动的想法:这门课程在本科生中特别要在低年级中坚持开下去,每年启发200名学生研读《共产党宣言》,十年就能对2000名青年学生的思想进行启迪……

他笑称,这是笨功夫。可立德树人,不正如呵护初春幼苗,功夫就在这一点一滴中,哪有什么捷径?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在师者看来,学生从阅读中、从学习中汲取真理的力量,收获信念的果实,却比黄金还要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