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法院通报涉教育培训合同纠纷典型案例情况

08.04.2020  03:30

4月3日,北京海淀法院召开涉教育培训合同纠纷典型案例发布会,通报海淀区近三年涉教育培训合同纠纷案件审理情况,并发布相关典型案例,对消费者进行风险提示,给相关行业监管部门提供参考,对培训机构予以规制。发布会由海淀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负责人、新闻发言人戴国主持。 

发布会上,海淀法院民事审判一庭负责人叶舜尧介绍称:2017-2019年,海淀法院共受理教育培训合同纠纷案件1329件,审结1246件。近三年的教育培训合同纠纷案件呈现出以下特点:群体性纠纷多发。这一情况主要因为教育培训机构经营不善或租赁场地到期等原因停止服务或变更服务地址,学生或家长因合同无法履行要求培训机构承担违约责任;预付费合同引发的纠纷占比高。很多教育培训机构以承诺不达培训目的可以全额退费作为营销策略,吸引培训对象一次性大量购入培训课程或购买培训服务。但在费用收取后,培训机构自身无法继续经营,或培训对象原因无法上课,导致合同实际履行不能,从而引发纠纷。甚至存在有的培训机构恶意套取预付费用又“跑路”的现象;事实查明存在新的困难。由于目前数字支付方式的普遍应用,教育培训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往往通过微信、支付宝等方式扫码支付学费。部分消费者由于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不足,付款之后不索要正式收据或发票,或者索要之后不注意留存付款凭证,导致交费情况的核实以及合同主体的认定存在困难。加之一些教育培训机构为规避法律,常以宣传的称谓而非公司注册登记的名称与培训对象签订合同,并通过私人账号收取培训费,之后一旦双方因合同履行发生纠纷,将导致合同主体和法律关系性质认定的困难。

发布会上,海淀法院选取了六个教育培训合同纠纷典型案例以案说法,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消费建议和维权指导。“结合教育培训合同特点及审判经验,我们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教育培训合同纠纷产生的原因可能集中于以下三点:因合同无法按期履行引发纠纷;变更合同内容或履行方式未协商一致引发纠纷;合同履行不能时,双方对责任承担产生分歧引发纠纷。”海淀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张钢成介绍到。

为妥善处理此类纠纷,化解矛盾,保护双方合法权益,海淀法院将在裁判过程中注重双方利益平衡,积极运用调解方式化解矛盾,优化营商环境;加大“繁简分流”试点措施在此类案件中的运用,探索要素式审判方法,提升审判效率;加强“府院联动”机制建设,向群体性案件涉案教育培训机构发送司法建议,多方协作,从源头化解纠纷,引导教育培训机构规范经营,促进区内教育培训行业有序发展。

 

  责任编辑:赵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