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去年增长12.2%
中新网北京7月26日电 (徐婧 杜燕)2021年,北京通过持续举办惠民文化消费季等品牌活动,线上线下消费活动相互促进,有效提振了市场信心,文化消费持续回暖。去年全市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1367元,同比增长12.2%。
26日,《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白皮书(2022)》在首届北京文化论坛上发布。记者从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中心获悉,2021年,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立足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积极主动应变求新、稳中求进,实现了“十四五”时期的良好开局。
一是顶住疫情压力实现较快增长。1-12月,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5539家,比上年增加368家;收入合计17563.8亿元,同比增长17.5%,两年平均增长8.9%,超过了疫情前水平(2019年增幅8.2%);利润总额1429.4亿元,同比增长47.5%。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人均实现营业收入299万元,较上年增加32.8万元。
数据表明,北京文化企业积极应对疫情冲击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快数字化转型,通过线上业务的拓展,弥补线下业务受限的空间,取得了积极成效。2020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770.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10.5%,北京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经济的比重首次超过10%,这一比重稳居全国第一,北京在文化产业方面的全国文化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
二是科技赋能态势明显。1-12月,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中,文化核心领域收入合计15848.3亿元,同比增长17.8%,占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总收入的90.2%。文化产业数字化步伐加快,全市规模以上核心数字文化企业1708家,实现营业收入11409.8亿元,同比增长23.5%,拉动全市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4.9个百分点,其中“互联网+文化”领域营业收入占比87.8%。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强劲,16个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10246.5亿元,同比增长22.6%,对全市文化企业收入增长贡献率为73.2%。
三是园区成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承载地。北京以城市更新行动为契机,推动文化资源要素集聚,构筑城市文化新空间。首钢文化园、798艺术区、751时尚设计广场、郎园、星光影视园等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园区,正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地、城市更新的承载地、文化科技融合的创新地、优质文化企业的集聚地、市民文化消费的打卡地。
四是重点企业引领作用彰显。全市收入排名前100强的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784.6亿元,占全市比重近七成,较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文化独角兽企业42家,实现营业收入占全市比重28.2%。国有文化企业改革深入推进,在服务保障国家重大活动中体现使命担当。
五是文化消费持续回暖。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推出了《觉醒年代》等一批叫好又叫座的主旋律精品,“大戏看北京”成为首都文化新名片,实体书店数量位列全国第一。持续举办惠民文化消费季等品牌活动,线上线下消费活动相互促进,有效提振市场信心。2021年,全市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1367元,同比增长12.2%。
六是文化贸易与交流不断深化。2021年,全市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61.3亿美元,较上年增长65.7%,其中文化产品出口额19.4亿美元,同比增长151.9%。全市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进出口25亿美元,同比增长5.4%,其中出口8.6亿美元,同比增长26.2%。
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一段时期,北京将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大力推进“科技赋能文化、文化赋能城市”战略,以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效,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做出新贡献。(完) 【编辑: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