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中医文化 承针灸技艺 创国际一流 ——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着力打造科室文化

30.03.2015  13:35

  我院针灸科成立于1956年,是我国公立医院成立最早的针灸科之一。建科之初荟萃京城名医,云集针灸流派,拥有享誉中国针灸界“南陆北王”之中的“北王”——“金针”王乐亭、“管针”贺惠吾、早年留学日本的夏寿人、火针大师贺普仁等多位国内享有盛誉的针灸学大家。时届50余年,历经四代学科带头人,科室认真传承多位大师经验,不断创新发展,在临床医疗、科学研究、针灸教学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中心拥有三个病区、100张病床、一个针灸学研究室,设有抑郁、偏头痛、耳鸣耳聋、失眠、脑病专台等。目前年出院病人达2600余人次,年门诊量17万人次。针灸特色明显,多种针法并存,突出针灸便、廉、验的优势为众多患者进行了常见病、多发病的针灸治疗。“要扎针上宽街”之语在百姓中口传,“医术精,医德好”之誉在网上频现。诊疗技术高超,疗效优势显著,为大量的疑、难病症患者提供了有效的针灸疗法,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反响。近年来,针灸科在改革发展的洪流中不断成长,先后获得了多个国家级荣誉: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工人先锋号等。

  随着科室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针灸科把文化建设放在全科工作的显著位置。从科室客观实际出发,全面开展了科室文化建设,以文化建设促进改革的深化,巩固和发展改革成果,提高科室的综合竞争力,为科室的科学发展增添新的动力和活力。

  一、建立机构,强化组织保障

  在院党委和支部的指导下,科室确定了文化建设工作思路,成立了领导小组,召开了《针灸科文化建设骨干座谈会》,确定了文化建设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案,经费来源等问题,制定了《针灸科文化建设工作规划》。从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深化科室文化底蕴,彰显针灸技术,规范和提高全体职工的文化修养,同时科室的环境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

  二、发扬民主,推动工作开展

  针灸科发展至今,是一代代针灸科职工无私奉献,辛勤劳动的结果,科室在文化建设中,发动全体职工广泛参与。征集科训,把从职工中征集到的26条科训,经过公示,再经领导小组专项会议,研讨科训及科室发展愿景。结合科室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将蕴藏在一代代职工中的宝贵精神加以提炼、升华,凝炼出既富时代气息,又能充分体现特色的科训,即“仁爱、传承、精术”;同时,确立了“传中医文化,承针灸技艺,创国际一流”科室发展愿景。形成过程,自下而上,民主集中,极大地激发了全科职工对实现科室目标愿景的认同感、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增强了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形成了一种空前强大的向心力,爱院爱科、敬业奉献蔚然成风。下一步将把科室文化融入各种规章制度、工作人员行为规范以及员工手册的制订和实施过程中,从语言、举止、礼仪以及服务方式、服务流程等方面,建立并不断完善行为规范体系,形成富含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服务文化和管理文化,促进服务价值、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的提升。

  三、重视环境,彰显文化魅力

  科室在环境形象建设中,充分融入新确立的科训和愿景,突出针灸特色,彰显文化的魅力。在广泛征求全科职工意见的基础上,完成外宾接待室两面文化墙的建设:一面文化墙突出展示近年来科室取得的各项荣誉,如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青年文明号等,体现了我科党政工作硕果累累;另一面文化墙两端展示王乐亭及贺普仁两位针灸前辈的油画像,中间展示的是科室的传承谱系,以及近些年发表的部分高质量SCI论文,寓意科室工作代代传承,后继有人。文化墙建设将针灸科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进行全面总结,展示了科室的文化底蕴,学科专科建设成果,科学研究水平,党政工团工作。整个展览的风格古朴大方,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时代气息。下一步,筹备利用门诊入口处的两面墙,一面悬挂学科专科相关标牌,一面悬挂各个针灸专病专台标牌,面向就诊患者,宣传科室的专业技术水平;同时利用互联网这个最为广阔的公众平台,筹建针灸科官方网站及微信公众号;把医生办公室、休息室等进行统一规划,进行能够体现科室对职工人文关爱的改造,如添加靠垫,增加桌椅的舒适度等,让职工在温馨温暖的环境中工作和休息。

  科室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它贯穿于科室各项具体工作中,是科室建设的推进器,也是科室长期发展的动力之源。针灸科将通过着力打造科室文化助力科室的建设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