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新时代防沙治沙新征程

22.03.2018  11:15
开启新时代防沙治沙新征程 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主任  潘迎珍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我国防沙治沙事业砥砺奋进,合力前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党的十九大就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作出了总体部署,为防沙治沙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要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发展思路,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推进防沙治沙工作,开启新时代防沙治沙新征程。
   一、我国防沙治沙取得重要进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各地各部门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编规划、定制度,上工程、搞试点,扎实推进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治理,防沙治沙事业取得了重要进展和积极成效。
  构筑了沙区绿色生态屏障。国家继续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石漠化治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启动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和沙漠公园试点建设,生态保护和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5年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积超过1000万公顷,封禁保护面积154万公顷。自2004年以来,全国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已连续3个监测期出现“双缩减”。在我国北方风沙线上初步建立起一道乔灌草科学配置的绿色生态屏障。
  推进了精准脱贫战略实施。把防沙治沙同发展沙区经济、促进农民脱贫相结合,在沙区培育各种沙生植物资源基地,初步形成了以木材、饲料、中药材、经济林果、沙漠旅游为重点的沙区特色产业。据统计,沙区已营造经济林果540万公顷,年产干鲜果品5360万吨。同时将沙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生态管护政策支持范围。沙区特色产业发展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就业,拓展了增收渠道,推进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形成了防沙治沙精神。防沙治沙既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诗,又是一曲战天斗地的时代凯歌。在长期的防沙治沙实践中,涌现出了石光银、王有德、牛玉琴、石述柱、殷玉珍等5位全国防沙治沙英雄和一大批模范人物,形成了“沙害不除、奋斗不止”的治沙精神,体现了当代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材,激励人们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投入生态文明建设。
  引领了全球生态治理进程。我国积极履行防治荒漠化公约义务,推动公约进程。举办了世界防治荒漠化日全球纪念活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等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和活动,形成了《鄂尔多斯宣言》等重要成果。建立了“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开启了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先河。中国防沙治沙实践为实现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模式,为推进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
  开创了中国特色防沙治沙道路。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顶层设计。形成了防沙治沙工作思路、政策机制、技术模式、工程管理、组织发动、监督考核等制度机制。制定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编制了全国防沙治沙规划,组织了省级政府目标责任考核,开展了荒漠化、沙化和石漠化监测。我国防沙治沙工作有法律、有制度、有政策、有规划、有考核、有履约,初步走出一条能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防沙治沙道路,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了样板、作出了示范。
   二、明确防沙治沙工作方向
  党的十九大将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集中体现了党中央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也为推进新时代防沙治沙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新时代防沙治沙工作的总体思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持严格保护、科学治理、适度利用的方针,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荒漠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开展沙区生态保护行动、沙化土地修复行动和沙区资源利用富民行动,推动大规模国土绿化,通过创新机制、从严监管、提升效益,实现治沙治穷、增绿增收、减灾减贫,为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保障沙区经济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作出贡献。
  新时代我国防沙治沙的预期目标:力争到2020年,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积1000万公顷,使全国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荒漠植被得到基本保护,沙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确保沙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力争到2035年,使全国75%以上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荒漠植被得到全面保护,建成比较完备的沙区生态防护体系,荒漠生态系统趋于稳定,沙区生态状况根本好转,让沙区人民过上更为宽裕的生活。力争到本世纪中叶,使全国可治理沙化土地全部得到治理,建成完备、高效的沙区生态防护体系,荒漠生态系统更加稳定,沙区生态更加美丽,沙区经济更加繁荣,沙区人民更加幸福安康。
   三、开启新时代防沙治沙新征程
  进入新时代,我国防沙治沙将踏上新征程、展示新作为、创造新业绩。
  加强沙区生态保护,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施沙区生态保护行动,对于生态区位重要区、生态环境脆弱区、经济发展活跃区和改善民生热点区,实施最严格的保护措施。加强沙区天然植被保护,有序推进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和国家沙漠公园建设,有效保护荒漠生态系统,提升荒漠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强化荒漠化石漠化治理,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新时代国土绿化的重点和难点在沙区,发展空间和潜力也在沙区。继续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结合国家战略,规划实施乡村精准治沙工程,针对不同区域,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政策机制和管理手段,实施精准治沙,加快沙区绿化步伐,优化沙区生态安全屏障体系。争取启动“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示范工程,在国内建样板,为国外搞示范,加快我国“一带一路”沿线省区防治荒漠化进程。
  发展沙区特色产业,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沙区的土地以及光、热资源优势,实施沙区特色产业富民工程。按照“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沙产业发展理念,有针对性地培育特色种植、养殖、加工基地,发展沙区特色生态旅游,建设一批沙区特色产业乡村,实现沙区资源可持续利用,有效增加沙区群众收入。通过精准用沙,促进沙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深化防沙治沙改革,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和完善荒漠生态补偿政策,对因保护、修复荒漠生态而造成的损失及损失的机会成本等予以补偿。创新金融支持政策,鼓励金融企业开发面向防沙治沙和沙产业开发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强化科技创新,提高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落实《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形成系统规范的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修复制度体系。全面落实目标责任制,建立专项督察机制,强化考核和追责。
  积极履行国际公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主席国作用,深度参与防治荒漠化公约谈判,承担并履行好作为缔约国的相关责任。加强与世界各国、区域和国际组织在防治荒漠化领域的务实合作,编制《“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行动计划》,推动“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框架下的实质性合作,为解决全球性荒漠化问题、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使命开启新征程。新时代防沙治沙不仅是一场攻坚战,而且是一场持久战。初心如磐,使命在肩,我们要把防沙治沙融入到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进程中,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努力推进防沙治沙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