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 防沙治沙的默默耕耘者

27.03.2018  08:11
三十年 防沙治沙的默默耕耘者 ——记2017年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宁虎森   新疆是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省区,也是世界上沙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根据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新疆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107.06万平方公里,占新疆国土总面积的64.31%;新疆沙化土地总面积为74.71万平方公里,占新疆国土总面积的44.87%,全疆35个贫困县中有34个分布于风沙区,32个边境线全部有沙化土地分布,个别县沙化土地占国土面积比例高达85%以上。党中央将新疆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必须生态先行,加强生态建设、扩大生态容量,加强防沙治沙和生态保护。新疆也是全国防沙治沙的重点区域,是我国沙尘暴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开展防沙治沙工作,不仅关系到新疆,也关系到国家的生态安全、国土安全、绿色发展和贫困地区农牧民的脱贫致富、安居乐业。
  近年来,通过加大绿洲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和天然荒漠林封禁抚育管理,新疆初步建成了以绿洲内部农田林网为骨架、绿洲外缘大型防风固沙林为纽带、天然荒漠林和山区天然林为前锋的立体绿色屏障,有效遏制了农牧区和绿洲边缘荒漠化扩大的趋势,重点风沙治理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风沙危害逐步减轻。


  在这个变化中,新疆林科院造林治沙研究所所长、2017年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获得者宁虎森是默默的耕耘者和见证者。近三十年来,西北林学院毕业的他一直从事荒漠化防治、治沙造林、节水造林、园林绿化等领域的科研、推广工作及林业生态建设咨询、开发工作,为新疆的防沙治沙工作在科技支撑、技术推广、现场试验、工程造林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科技让沙漠放慢肆虐的脚步
  “广漠杳无穷,孤城四面空。”这是1000多年前唐人许棠描写沙漠的诗句。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荒漠化、沙化是人类生存之害,社会发展之祸,生态文明之敌。荒漠化防治一直是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重点领域,实现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是我国防沙治沙工作的任务和目标。
  塔克拉玛干沙漠,维吾尔语意“进去出不来的地方”,人们通常称它为“死亡之海”。它位于南疆塔里木盆地中心,是中国最大的沙漠,全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生态环境极其恶劣,干旱和风沙为害是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为了防止和减少有害物质侵入沙漠中的绿洲地区,有效保护和恢复绿洲及其外围的植被,自2002年开始,新疆林科院造林治沙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墨玉县林业局、尉犁县林业局共同承担了国家“十一五”攻关课题“塔克拉玛干沙漠绿洲外围防风固沙体系及流动沙丘固定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
  如今,在墨玉县、尉犁县治沙工程活化沙地植被重建示范区、抗盐碱抗旱型防护林体系建设示范区等地,一片生机盎然,树木生长状况良好,防风固沙及节水效果明显,飞扬跋扈的沙漠却谦卑地停下了脚步。
  宁虎森说:“我们研究团队对塔克拉玛干沙漠南北缘的墨玉县、尉犁县绿洲外围的典型研究区,采用野外调查、田间与室内试验、数值模拟等方法,重点研究了绿洲外围生态系统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趋势;建立了极端干旱区沙生植物抗逆性评价指标体系,筛选出适合当地的优良固沙植物,为植被快速恢复、水资源合理利用及植被优化配置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植物资源;综合评价了不同结构类型防护林功能,提出了适合极端干旱区的防护林优化配置模式,构建了绿洲防护林生态安全评价体系,研发了生态安全信息管理系统,为绿洲防护林的营建与管理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建立了集成多种技术的绿洲多层次整体防护林构建技术体系,丰富了干旱区生态林业工程综合治理技术。”


  “高抗逆性优良植物种的筛选是绿洲防护体系建设的基础,也是实施生物防沙治沙的首要环节;水资源合理利用是实现生物防沙与植被恢复的前提;固阻结合的治理措施是干旱区活化沙丘固定的关键技术;防护体系优化模式是绿洲持续稳定和工程长期安全的保障;防护林体系生态安全评价是干旱区生态系统科学管理的手段。”宁虎森对项目中各个关键技术的重要性进行了解释。
  该项目实施后,依托研制的相关技术建立示范区21500亩,创新和丰富了干旱区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内容,研究成果的多项关键技术已在墨玉县、尉犁县、洛浦县、沙雅县、轮台县、奇台县、精河县、吐鲁番市等县市推广。项目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也获得2016年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科技突破能给荒漠带来改变
  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没有经济的可持续性,防沙治沙的可持续性将难以为继!集成繁育栽培技术能实现沙区资源高效利用,促进新疆沙区农牧业综合发展。
  荒漠化治理一直是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重点领域。几十年的科技攻关,使我国已初步建成了荒漠化治理的产业理论和技术体系。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荒漠化防治水平,2012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荒漠化综合治理与修复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启动实施,该项目设置了3个研究性课题,其中,“沙区资源高效利用与产业开发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中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绿洲防护体系与农牧业综合开发试验示范研究”专题由新疆林业科学院承担和组织实施。
  该专题从2012年开始实施,由新疆林科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精河县林业局、精河县鸿鹄治沙科技有限公司、精河县金桑湾生物科技公司、精河县众望大芸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单位和企业共同协作完成,现已通过专家组验收。
  专题以艾比湖流域和精河沙区为研究对象,针对荒漠化地区贫困落后、资源利用率低、农牧业综合开发水平不高以及沙区资源不清等问题,主要对药用植物资源良种选育与丰产栽培技术、饲用植物资源良种选育与丰产栽培技术、农林牧高效配臵生态经济圈层构建技术以及沙区具有产业潜力的资源分布及开发潜力评价进行研究。
  研究团队经过5年的努力,提出3项极端干旱沙区资源高效利用构建模式,形成了1套适宜于干旱沙区绿洲防护林体系建设和农牧业综合开发的技术体系,构建了沙区资源利用评估指标体系和资源植物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开发了沙区资源评估系统,建立了优良固沙灌木栽培、繁育、营造林示范区等5个不同类型、共计12080亩的示范区。



  宁虎森说,专题实施后,由于沙区植被的恢复与稳定,草地沙化、退化问题将得到一定缓解,特别是精河县多个荒漠化严重地区的沙地资源将得到有效保护与利用,进而使土地生产力明显提高,农牧民收入显著增加,沙地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三十年主持和参加科研项目20余项,林业生态建设项目60余项
  在过去的30多年里,宁虎森从事荒漠化防治、治沙造林、节水造林、社会林业、园林绿化等领域的科研、推广工作。
  资料显示,他先后参加国家“七五”、“八五”、“九五”、“十五”等攻关项目,主持国家“十五”专题、“十一五”攻关课题、“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课题、国家973课题、“948”专题及自治区各类科研项目二十多项,获得成果、科技奖励和独立知识产权多项,填补了新疆荒漠林恢复、防护林建设、节水造林、荒漠系统生态安全评价、优良抗逆植物种筛选、荒漠林生态效益评估等研究领域的多项空白,部分成果在新疆“三北”防护林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中作为主要技术推广应用。


  他参加的国家“七五”攻关课题《新疆荒漠梭梭林更新复壮技术研究》,其中独立完成了梭梭雪面撒播技术、飞播梭梭效果、不同生态类型梭梭天然更新能力等研究,项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成果在全疆推广百万亩,为新疆荒漠林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参加的国家“七五”攻关课题《新疆薪炭林区划和技术政策的研究》为新疆荒漠区薪炭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参加的国家“八五”攻关课题《新疆防护林体系优化模式的研究》获技进步三等奖,为新疆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参加的国家“九五”攻关课题《和田地区荒漠化土地治理技术及示范》,其中沙区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为新疆荒漠区林业节水灌溉的研究和示范奠定了理论基础……
  2017年参加完成的“新疆森林、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监测评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首次全面系统地对新疆森林、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摸清了新疆林业生态家底,为新疆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GDP核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项目成果的公开发布在全社会引起了巨大反响。其中他主持新疆荒漠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监测与评估,为课题的完成起到了重要支撑。
  在研究的同时,他注重成果的转化和推广,作为负责人结合课题实施推广固沙植物材料筛选与扩繁技术、固阻结合的流沙固定技术等56.5万亩,其中示范区内植被盖度提高了30%,节水约35%,造林成活率提高7%;造林保存率提高6%;作为主要参加人首次在新疆和田、库尔勒、阿克苏等地区推广“滴灌节水造林技术”6万亩,为节水灌溉在新疆林业中的发展和应用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利用获得的研究成果为生态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和技术服务,也是林业科研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先后主持和参加林业生态建设咨询、工程项目,主持和参加防沙治沙规划、绿色通道建设、荒山绿化、沙区资源调查、退耕还林、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沙漠公园等设计、咨询60余项。
  参加“库尔勒乌鲁克荒山绿化工程”,在极度困难立地条件下,开展植物生长调节剂缩短缓苗期、滴灌节水技术节水防止盐碱、选择抗逆性强的造林树种等措施,造林成活率达90%以上,被全国绿委主任会议誉为“人类改造自然的奇迹”,项目的成功为库尔勒城郊荒山绿化发挥了示范作用,为创建国家级绿化城市发挥了重要作用。
  主持和参与的多个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沙漠公园等项目,被国家林业局批准和挂牌,也获得国家和自治区优秀工程设计、咨询二、三等奖近10项。
  ……



  宁虎森现任新疆林科院造林治沙研究所所长、正高工,兼任中国林学会灌木分会副主任、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沙漠科考委员会副主任、自治区科协咨询专家、新疆生态学会理事,荣获自治区科技兴新工作先进个人、自治区绿委“自治区绿化奖章”、自治区林业厅“自治区优秀林业科技工作者”、2017年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称号。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斗转星移,中国的治沙脚步从未停止,还将继续跋涉。美丽新疆的建设需要防沙治沙,让沙漠实现更多的“黄变绿”,让各族百姓都能在绿色的襁褓中安居乐业。
  对家人的亏欠下辈子来加倍偿还
  对宁虎森来说,这么多年的野外工作,自己苦一点、累一点也没什么,但对家人亏欠太多。
  1999年,他主持的原铁道部、乌铁局“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南疆铁路西延工程库车段防沙治沙示范工程”,由于是首次采用进口的全自动滴灌设备,安装难度大,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加之地处风沙前沿,自然环境恶劣,土壤盐碱也重,造林难度极大。
  他带领项目团队,一边学,一边干,关键的部位都是自己亲自调试、安装;造林的关键环节也是亲自把关,3公里的示范区,1500亩造林区成活率96.4%,保存率95%,保证了该路段列车的安全运营,项目的成功也为南疆铁路防沙林的建设起到了示范作用。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这个工程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报道。在此期间,由于家庭的原因,我把不满5岁的小孩送到了父母家,让父母帮助抚养。每年只能看一两次,每次看到儿子用陌生的眼神看我,特别难受。在施工期间,不慎将扭伤了腰,在父母家养伤的那一个多月,才能好好陪他。”宁虎森倍感内疚地说。
  2007年到2008年,对宁虎挂职任新疆石油管理局林纸工程筹建处副处长。期间,他和单位领导一同申请了国家973课题“CO2植物吸收减排的基础研究”。这也是新疆林科院第一次主持国家973课题,项目的实施为干旱区植物减排和区域生态安全及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也为克拉玛依10万亩林纸基地向碳汇林区转型奠定了基础。
  “那段时间,我爱人身体也不好,小儿子才2岁,大儿子面临升初中考试,我工作地点在克拉玛依,爱人和孩子在乌鲁木齐,对抚养小儿子、辅导大儿子学习自己有心无力。全部责任落到了爱人的身上。尽管我爱人有时劳累等原因抱怨,但她还是默默地支持我。”宁虎森说。
  服从调动,宁虎森开始一次工作挑战和征程。今年春节前,单位选派宁虎森担任墨玉县喀瓦克乡阿其克村第一书记。“阿其克”的意思是“苦咸”,距乡政府40公里,距墨玉县城100公里,是离县城最远村之一,为深度贫困村,阿其克村脱贫的重任落在他的身上。



  当宁虎森得知驻村的消息时,他曾顾虑重重,一是工作经历是科研,是防沙治沙,到农村带领村民脱贫没有丝毫经验,二是自己的身体和精力是否胜任工作,还有自己的家庭需要照顾,小儿子面临小学升初中,八十岁的父母也得照顾。
  “当我把驻村的消息告诉父母时,我父亲说他自己能照顾自己,也能照顾好母亲。我母亲因病已经有点不认人了,但这一次显得很清醒,执意要给我准备被褥,还说‘我身体不行了,可能再见不到你了’,当时一家人都流泪了。想起多年来因为忙于自己的工作而顾不上对家人、父母的照顾,父母、妻子为了我的工作,一些小事、小病尽量瞒着自己,心里都在深深的自责。”宁虎森说。
  “今年春节,我爱人带着小儿子来看我。由于入户住户,没有时间好好陪伴他们。在送爱人和孩子回乌鲁木齐时,我看到我爱人多半时间低着头,不敢看我,早已泪流成行,儿子是那么天真可爱,停留在异地的新鲜快乐之中,高兴地挥手再见……”。“但想想在入户过程了解困难时,我一位贫困的结亲亲戚说:‘你的家人从那么远的地方来看你,你都不陪他们来陪我们,我还有什么困难不能自己解决?’将心比心,心里很暖。稳定和脱贫,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这是第一书记的担当”
  作为工作中强者、刚强的男子汉,显现出善感的一面,宁虎森话语一次次在咽喉里哽咽了。顾大家舍小家,宁虎森做到了。他说:“我有自己的责任,有自己的义务,有自己的情怀,也有自己的使命。我在党旗下举过拳头,该舍就得舍,该牺牲就得牺牲。我们必须义无反顾,只能深深地对父母说,下辈子我还做你们的儿子;对妻子说,下辈子和你还做夫妻;对孩子说,下辈子我还做你们的父亲,我会加倍偿还给你们。”(记者 王建隆)
奋力开创安徽林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林业网
开启新时代防沙治沙新征程
开启新时代防沙治沙新征程 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管理林业网
今年西藏自治区将启动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
  记者3月12日从自治区林业厅获悉,林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