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会召开
一、2014年北京市疾控工作概况
201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首都疾病预防控制战线的医疗卫生工作者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抓卫生计生发展新的历史机遇,全面深入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管理各项工作,出色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有效保障了首都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和经济社会平稳运行。主要工作亮点:
(一)积极探索公共卫生管理新机制,免疫策略取得重大突破
根据多年循证研究结果,我市主动调整免疫策略,在全国率先将脊灰灭活疫苗纳入我市免疫规划,以降低疫苗引起的致残风险,此项工作已于2014年12月5日在全市全面实施;开展首都城市运行公共卫生安全风险研究,建立了定期进行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分析机制;探索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行目录化管理,目前已初步确定项目目录,并组织完成了成本核算。
(二)全面落实传染病防控策略,健全监测体系,重大传染病及日常防控工作成效显著
2014年,全市共报告甲乙丙三类法定报告传染病29种,报告发病率为654.8/10万,报告死亡率为0.8/10万。我市已持续30年保持无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状态,19年无白喉病例;流脑、甲肝等其它疫苗可预防疾病的发病率也降到了历史最低点。
1.完善监测体系,夯实疾控基础
在原有流感监测、症状监测等监测系统的基础上,我市在全国率先建立了涵盖16个区县28家哨点医院的呼吸道多病原监测系统和涵盖城区-近郊-远郊10个区县10家哨点医院的住院严重呼吸道感染病例监测系统,为有效应对呼吸道传染病疫情提供有效的技术储备。
2.研判科学、措施得力,有效应对埃博拉出血热等传染病疫情
针对全球埃博拉出血热疫情的严峻形势和我市的实际情况分析,我们做出了“传入风险增加,但传播风险可控,扩散蔓延可能性低”的分析研判,并围绕这个基本判断采取了一系列综合防控措施,一是“提早布控”,自8月4日起陆续召开多次专题会议对防控工作进行安排和部署,明确防控任务、规范工作流程。二是“狠抓关键环节”,利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严把疫区返(来)京人员入境第一关,利用“北京市埃博拉出血热疫情联防联控信息系统”落实健康监测严把疫区返(来)京人员在京第一关。三是“严格落实防控措施”,通过组织演练、督导、暗访和宣传教育等多种形式,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3.坚持早发现、早干预,艾滋病防控工作不断创新
2014年在全市10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快速检测工作,在城六区和通州区建立确证实验室,其他区县全部开展CD4检测,城乡“艾滋病实验室一体化建设”全面实现;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主动提供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257万人次,73.4%的新报告病例通过主动检测发现,较大的检测量和较强的检测能力为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早期发现和干预创造了条件;在社会组织中探索并提出“从干预、动员到转介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模式,促进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高危行为改变;建立“定点医院—疾控中心—志愿者小组”艾滋病防治一站式服务模式,提高患者依从性,失访率比上年同期降低15%,从确证到开始抗病毒治疗时间缩短了近半年。目前我市接受治疗6-12个月的患者中,有96%的患者病毒得到完全抑制,超过了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90%的最新目标;积极探索政府购买社区组织艾滋病防治服务模式,整合首都防艾志愿者队伍,纳入“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管理服务平台”,制作并展映《大话艾滋》等公益宣传片,开展主题征文活动,广泛宣传防艾知识。
4.规范管理、惠及民生,计划免疫工作有序开展
进一步完善北京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政策;组织制定成人乙肝疫苗免疫策略,我市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流行率降至2.7%,20岁以下人群不到1%,为全国最低水平;继续保持高覆盖、高接种率,全市第一类疫苗各剂次接种率均达到99%以上;继续推进流动人口免疫接种工作,对6546家集中用工单位外来人员开展流脑、麻疹等疫苗接种42万余人次;连续8年开展流感疫苗集中接种,累计完成1240万余人次免费接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地方病防治成果进一步巩固
继续开展碘盐及碘营养状况监测,合格碘盐食用率超过国家规定的90%。开展了一般人群碘营养水平与甲状腺结节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市人群碘营养水平处于适宜范围内,碘营养水平与甲状腺结节不存在关联性。饮水氟含量监测及历史病区调查显示,2014年度水氟含量超标率为2.4%,比上年下降2.6%,氟斑牙患病率为2.8%,比上年下降12.5%,氟斑牙指数0.05,流行强度为阴性。
(三)慢性病防治和健康教育工作深入推进
1.整合资源,完善慢病监测管理体系
在现有肿瘤登记系统的基础上,整合门诊病案首页数据的心脑血管病和肿瘤住院患者信息,结合死因登记,建立北京市慢性病管理监测系统,对我市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死亡流行趋势进行持续监测、分析;利用癌症筛查项目,在全国率先建立癌症早诊早治信息管理系统,实现高危人群筛查、预约、临床检查、随访和信息统计分析为一体的实时数据管理。
2.多措并举,深入推进阳光城计划
一是在朝阳区试点开展血脂异常和心血管疾病综合管理项目,探索建立医疗质量评估和激励机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规范用药比例显著增加8%;二是以购买社会服务的形式,开展全城减重行动,同时启动了为期6年的“营”在校园——北京市平衡膳食校园健康促进行动,建立了集网站、微博和微信于一体的平衡膳食校园行动公众信息平台,初步建立了中小学生膳食营养监测体系和学校—家长—专家互动工作机制,促进学生获得均衡膳食和合理营养;三是开展社区电话戒烟干预,指导12320公共卫生热线和基层医疗机构为居民提供专业、便捷的戒烟指导服务;四是组织阳光长城慢性病防治微博专家定期开展网络健康教育,与交通台合作专家访谈节目,利用多种途径将科学、实用的健康知识传递给居民。五是出台《北京市营养健康发展行动计划》,针对健康膳食的指导和干预、北京市居民营养监测体系完善等工作提出具体工作要求。
2014年,北京市恶性肿瘤随访数据被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收录;为超过56万名适龄儿童提供氟化泡沫和窝沟封闭预防龋齿服务,12岁学生恒牙龋均持续维持在0.50的低度流行水平,5岁乳牙患龋率较2011年下降了9.7%。
(四)其他公共卫生工作依法规范开展
随着职能调整及时组织专家修订并经委主任办公会通过印发了《职业病报告管理办法》、《北京市职业病防治和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等4个规范性文件,不断加强我市职业与放射卫生技术机构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规范化管理;对公共卫生行政许可项目进行梳理,顺利完成交接任务;围绕南水入京后输水工程、水源保护、水厂制水及供水等重点环节组织市CDC开展综合风险评估,按职能分工做好南水北调进京后水质卫生安全保障工作。同时,与教委联合开展“专家进校园”健康科普讲座工作,全面启动防近视控肥胖工作,全市中小学生健康监测体系有效运行,为免票儿童身高从1.2米提至1.3米政策出台提供了依据。
(五)精神卫生管理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一是积极推进我市精神卫生信息管理系统二期改造,制定《北京市精神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市级平台数据信息管理制度(试行)》,进一步完善信息监测预警机制。二是建立了市区两级“分片包干”联系制度,落实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社区管理治疗服务,出台了《关于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发现、登记和报告工作的通知》,提出了7项具体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我市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规律服药率达67%,较全国平均水平均高出40个百分点,在册患者管理率达到90%,在管患者规范管理率82%,在管患者稳定率84%,均达到并超过了国家标准。三是推进精神疾病康复适宜技术成果在社区的转化,不断提高社区精神疾病康复服务能力。
(六)京津冀疾控一体化稳步推进
2014年,三地签订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合作框架协议”和“毗邻地区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合作协议”利用我市自主开发的卫生防病信息整合平台,建立了京津冀三地疾病预防控制、重大传染病信息共享和通报机制及重大疫情联防联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协同处置机制,有效实现了信息、技术、人员、物资等资源共享、协调联动。组织京津冀三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京津冀重大泥石流灾害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演练,有效检验了三地备战水平,提升了协同处置能力。
二、2015年本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是全面落实“十二五”规划目标,科学编制“十三五”规划。着力做好艾滋病、结核病等重点传染病及地方病防治“十二五”规划和行动计划的落实,开展“十二五”规划终期评估。组织编制疾病控制“十三五”总体规划及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和精神卫生、职业卫生专项规划。
二是坚持科学、规范化管理,不断强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传染病防治人员安全防护的意见》,加强与相关部门协调,牵头推动具体实施办法制定出台。加大统筹协调力度,研究建立科学补偿机制,完善医疗卫生机构财政补助机制,优化三级卫生防病组织体系布局。
三是加大顶层设计,研究建立慢病防治结合的管理机制和模式。以朝阳区血脂异常及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综合防治管理试点项目为基础,以高血压、糖尿病管理为突破口研究建立分工明确、上下联动的慢病防治管理新模式,推动社区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的慢病防治新格局实施。整合利用已有的数据系统建立北京市慢性病发病监测数据平台,对我市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趋势和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完善癌症早诊早治信息管理系统,实现高危人群筛查、预约、临床检查、随访和信息统计分析为一体的实时数据管理。开展阳光长城计划(2012-2015年)慢病防治工作的效果评估;修订“阳光长城”慢病防治计划,将心理卫生防治行动纳入阳光长城计划内容,组织制定慢病防治规划。继续开展脑卒中高危人群和肺癌等重点癌种的筛查项目以及在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中开展免费氟化泡沫、窝沟封闭的预防龋齿项目。与教育部门合作在中小学校开展“营在校园”平衡膳食行动。继续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加强示范区建设。
四是创新工作机制,持续提升传染病综合防控工作能力。在强化各项监测工作基础上,推广呼吸道、肠道多病原监测,加强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监测和预警,加强疫情分析研判,及早发现疫情苗头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置。做实京津冀三地重大疫情资源共享、协同处置工作机制。在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现HIV、梅毒快速检测能力全覆盖。探索在医疗机构中增加CD4检测的“一体化”服务模式,进一步缩短确证时间。推动艾滋病免费抗病毒定点医院全面实施“一站式服务”。开展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青年学生、老年感染者等特定人群的行为特征以及艾滋病流行模式调查,探索有效干预模式,遏制艾滋病经性途径传播。在第三轮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中探索建立“一区一策”的工作模式,破解艾滋病防治难题。创新管理模式,建立适合我市实际的新型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着力推进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建设及保障机制取得突破,提升结核病综合防治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北京市结核病防控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项目实施。
五是实施免疫战略,夯实首都免疫规划工作体系。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中全程引入商业保险补偿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实施疫苗冷链管理全过程(出厂、储存、运输、接种每个环节冷链监控)、全天候(24小时不间断冷链监控)、全覆盖(全市555家门诊的所有冰箱全部做到实时监控)的“三全建设”;推动并实施我市免疫规划信息化升级改造工程;从软硬件两个方面入手,制定新形势下的北京市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标准,全面提升我市计划免疫工作能力和水平。
六是巩固防治机制,稳步提升精神卫生服务水平。加强患者发现,狠抓严重精神障碍发病报告和信息登记管理,采取综合有效措施,加大检出率提升力度,确保检出率达到4‰,在册患者管理率达80%,在册患者规范管理率达70%,在管患者规范管理率达95%,在管患者病情稳定率达80%,在管患者规律服药率达60%。开展北京市免费服药工作效果及患者服药依从性评估,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服药服务对象范围可行性。建立“政府—部门—社区—医院”精神疾病防治一体化服务模式和全程跟踪防控工作机制。探索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精神卫生服务团队,试点培养社会工作者参与患者服务管理;鼓励社会力量开展精神疾病患者社区管理和康复服务,构建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关怀帮扶工作体系。
七是明确职能定位,扎实推进五大卫生工作。强化对健康危险因素的监测评价,为实施相关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转变职能,明确定位,理顺工作机制,逐步将职业、放射、学校、环境卫生等工作重心转向健康危险因素监测评估和预防干预效果评价上来。不断规范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病诊断鉴定;做好饮用水卫生监测、重金属污染健康监测及空气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监测与评价;修订健康促进学校标准,打造“健康促进星级校”,以“防近视、控肥胖”及健康危险因素监测为重点,推进学校卫生工作。
八是完善规范流程,依法依规做好公共卫生行政许可工作。加强和规范生活饮用水、公共场所、供水设施维护单位及放射卫生防护有关卫生许可工作,积极推动公共场所卫生行政许可工作依法有序开展。九是利用专业优势,广泛开展健康知识及政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