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北京市卫生服务调查摘要

29.02.2016  21:58
   

      2013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本次调查主要目的是对2009年以来卫生改革与发展的绩效进行评价;为新一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和评价提供基础信息,为“健康中国2020”规划目标、指标、重大行动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

  在前四次调查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客观原因,北京地区样本点一直仅有东城区和密云县2个区县,其调查结果无法准确地代表全北京市状况。此次为了解北京地区卫生事业发展与居民健康水平的整体状况,北京市卫计委高度重视,自筹经费。扩大样本点设立了10个样本区县,其中东城区和密云县为传统的国家级样本点,增加海淀、朝阳、石景山、门头沟、昌平、通州、怀柔、延庆等8个区县为扩样点。这是北京市首次居民卫生服务调查,此次调查工作对北京市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本次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全市10个区县中随机抽取65个乡镇(街道),每个乡镇(街道)随机抽取2个村(居委会),在每个样本村(居委会)中随机抽取60户,共抽取调查居民7800户,人员20376人。由受过专门培训的调查员入户进行家庭健康询问调查,内容包括:家庭成员健康情况、两周病伤及服务利用情况、住院病人情况、15-49岁已婚育龄妇女、5岁以下儿童、家庭一般情况等。此次调查时间紧、任务重。各样本地区卫生部门克服了种种困难,全力以赴完成了现场调查任务。目前,市卫计委对调查资料进行了初步分析,主要结果为:

  一.主要发现:  北京市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要量明显增加,尤其是慢性疾病持续上升,疾病负担日益加重。北京市居民两周患病率为27.6%。两周患病以慢性病为主,慢性病持续到两周内占两周患病的比例为94.4%。15岁以上人群慢性病患病率为29.1%。其中,1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15.5%,15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5.6%。两周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慢性疾病已经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这也说明我市医药卫生战线所面临的任务与挑战巨大。

  1.

  2.医疗服务利用量有所增加,门诊与住院流向差异明显。北京市居民两周就诊率为11.1%(城区为12.7%,郊区为9.5%)。两周内就诊的患者中有60.6%在基层就诊。门诊服务利用向基层流动明显。居民在患有一般性疾病时,71.3%首选的就医机构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

  北京市居民年住院率为5.0%(女性为5.8%,男性4.0%)。93.9%的住院患者在区级及以上医院住院。

        3.居民 就医负担减轻,居民应利用而未利用卫生服务的比例下降。居民两周患病未就诊治疗的比例为6.1%。未就诊的主要原因是自感病情轻。应住院而未住院比例为19.3%。居民应住院而未住院的主要原因中,自己认为没有必要的占30.5%,经济困难原因占26.2%。

      4.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卫生服务可及性明显提高

  近年来北京市加强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都有明显提升。北京市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地理可及性较好。大部分家庭距离最近的医疗点不到1公里,在10分钟内可到达,且城区优于郊区。

        5.医疗保险制度建设成效明显,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全覆盖

  北京市医疗保障体系发展良好。94.8%的居民参加了社会医疗保险,城区93.8%,郊区95.8%。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构成比分别为64.9%,21.9%和13.2%。仅有2.7%的居民无任何医疗保险。不同医疗保障制度保障水平不一。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对住院费用的报销比例分别为67.2%、60.3%和44.0%。

  6.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加强,居民健康状况有所改善

  北京市慢性病防治工作取得显著进展。87.3%的高血压患者按医嘱每天服用药物,75.7%的高血压患者报告自己目前的血压正常。88.5%的糖尿病患者按医嘱每天服用药物,55.6%糖尿病患者自报目前的血糖正常。

  二.  主要挑战

  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的疾病模式对卫生服务提出更高要求

  从居民两周患病率的疾病顺位来看,排名居前十位的均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老年人群中慢性病患病的比例更高。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两周患病率为94.4%,高血压患病率为52.4%,糖尿病患病率为18.7%,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慢性病患者的就医行为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此次调查中,绝大多数两周患病未就诊原因为两周前就医,遵医嘱继续治疗。这一部分患者大多数为慢性病患者。

  2.公立医院看病难仍然存在,费用增长迅速

  北京市居民次均门诊医疗费用为298元(城区282元,郊区320元)。次均住院费用为1.87万元(城区2.09万元,郊区1.66万元)。多数被调查者(72.7%)认为,医改后看病方便程度有所改善。但有64.8%的居民认为医改后看病花费“没有变化”或“略有增加”,甚至“大幅增加”。医疗费用高仍是居民对住院服务不满意的首要方面,医疗费用需要进行有效控制。

  3.基本药物制度有待调整

  药品种类少成为居民反映的基层就诊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46.2%就诊者对就诊的药品种类少最不满意,郊区这一比例约为城区的两倍(城区27.9%、郊区55.1%)

  4.老年护理体系建设不完善

  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已近21%,为重度老龄化的城市。65岁以上老年人的两周患病率为94.4%,慢性病患病率达100.6%,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在行走、听力、语言和视力方面出现失能的情况。调查老年人口中,近30天起居需要照顾的比例达11.3%。而且低收入老年人的失能及需要照顾情况更加突出,其对卫生服务尤其是护理保健服务的需求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人口。

  5.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有待加强

  尤其是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质量,合理分流病人,建立和完善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

  6. 人口地理分布发生变化,卫生资源布局亟需调整

  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提示需要对人口导入地加强医疗资源和公共卫生资源的配置,不仅需要增加床位,也可通过试行弹性人口编制等措施增加人力资源。

  7.人口结构和疾病谱正在改变,卫生资源结构需要优化

  “单独二孩”政策和生育高峰重叠效应明显,人口老龄化趋势也在加剧,客观上要求本市加强产科、儿科、康复和老年护理资源的配置。

  8.卫生资源利用较高,各级机构需明确发展定位

  二级医院的医师工作负荷则远低于三级医院,应明确二级医院职能,推动有条件的医院转型护理或康复等短缺资源,更有效的发挥二级医院的上下联动职能。

      9.居民医疗保健需求持续增高,卫生资源配置需要多元化、高端化。需要进一步发展社会办医、发展高端医疗及健康服务业、加强区内二、三级医院的建设。

  三.政策建议

  1. 防治结合,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控制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主要的疾病负担。尤其是随着人口的不断老龄化,老年人的慢性病患病率增加,需要更多的卫生服务。本次调查发现,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两周患病率为94.4%,高血压患病率为52.4%,糖尿病患病率为18.7%,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北京市的慢性病防治工作成效显著,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按时服药治疗和血压血糖控制结果良好。但是不断增加的老年人口数量和慢性病患病率为北京市的医疗卫生服务提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慢性病的控制需要公共卫生部门和医疗部门的密切配合,既需要加强对危险因素的控制(比如吸烟、饮酒、体育锻炼、饮食等),也需要加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病人管理。此外,除了医疗卫生服务之外,老年人还需要生活上的照顾。本次调查结果表明,部分老年人在行走、听力、语言和视力方面出现失能,在生活上需要别人的照顾,提供照顾服务的绝大多数为配偶和子女。配偶往往也是老年人,同样需要照顾。子女由于工作等原因,也无法提供及时、专业的照顾。因此,针对人口老龄化的现象,既要大力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政府和社会也要积极发展长期照护。

  2.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着居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服务守门人的重要职责。基层医疗卫生的可及性、质量和费用对于整个卫生系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次调查发现,北京市常住居民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较好,大多数居民在患病时会选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住院患者大多选择区县级医疗机构。因此,应继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尤其是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质量,合理分流病人,建立和完善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

  3. 控制医疗费用的快速增长

  调查发现,北京市常住居民的门诊和住院费用较高,经济负担较重。“看病贵”依然是居民反应的主要问题。因此应该加强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一是要继续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二是加强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尤其是支付制度改革。

  北京市的医疗保障制度已基本实现了人群的全覆盖。三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了94.8%的常住人口。但是,三种医保制度在筹资水平、报销范围和报销比例方面仍存在较大差异。新农合的报销比例明显低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三类保险所覆盖的人群在卫生服务利用、医疗费用等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异。为了实现全面健康覆盖的目标,在人群覆盖率高的基础上,应该以公平性为导向,不断缩小三种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在制度设计上的差距,为全体城乡居民提供公平可及的医疗卫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