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奋斗 科学报国 | 曲周典型事迹在师生中引起热烈反响(6)
本网讯 连日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教育部微言教育、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等媒体平台相继刊发、播出了我校师生扎根河北曲周大地,46年如一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爱国奋斗,科学报国。从改土治碱到综合发展,从乡村振兴到绿色发展,一代代农大人把青春的汗水洒在曲周大地,以大地为书,以阡陌为笔,书写着锦绣时代的青春答卷。系列报道在师生中及社会引起热烈反响。
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春顶说,从46年前的改土治碱,到曲周实验站的农技推广和服务,再到科技小院的绿色创新,几代中农大科学家深耕曲周,将昔日的盐碱滩变成今日的米粮川,身体力行的培育了责任、奉献、科学、为民的曲周精神。作为中国农业大学的一名科研工作者,在深深的感动和骄傲之余,更需践行曲周精神,将科学研究成果与实践运用以及服务社会结合起来。以勤勉的科学态度做出一流的成果,以高度的责任感推动成果的转化应用,以奉献和为民的心态服务社会。
动科学院党委副书记曹志军表示,曲周精神作为我校校训的集中体现和缩影,深刻阐释了中国农业立足本土,自强向上的奋斗历程,必将激励我们年轻一代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的讲话中谈到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我们会强化畜牧实践和理论学习,加速模式总结和推广,为培养与祖国同向同行的畜牧业领军人才而奋斗。
生物学院副教授王磊说,这两天观看新闻联播和各方面报道,内心深有感触,农大人扎根曲周46年改碱治土,盐碱地变良田,真正体现着农大人的“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46年间几代人前仆后继,时刻践行者“责任 奉献 科学 为民”的曲周精神,诠释着中国知识分子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和敢为天下先的创新追求。作为农大人,作为一名奋斗在科研一线的教师,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教师党支部书记,我一定践行和弘扬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追求真理、勇于创新,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学院、学校事业发展,在科技前沿孜孜求索。
食品学院党委书记张普光表示,农大师生扎根曲周46年的感人故事正是农大人“心系三农,解民生之多艰”的实践证明。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乃至健康中国2030,每一项国家战略的扎实落实需要足够的人才力量支撑。作为教育工作工作者,要深入贯彻落实好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发扬责任 奉献 科学 为民的曲周精神,培养莘莘学子发扬五四精神,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热爱祖国和人民,担当时代使命,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培养知行合一、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
信电学院党委副书记秦颖表示,曲周精神中有两个字一直在脑海中回想,一个“实”,一个“思”。“实”,即头上戴顶帽子行走在骄阳下,“思”,即把田放在我们的心上。两字虽然简单,却深刻地概括了农大人扎根曲周,服务农民的精神,这种深入基层去接触农民,了解农村,从实际问题出发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还与这里的曲周人民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以上种种都是作为一名农大人为之自豪和感动的,希望未来的农大学子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也能发挥出自己的光和热,将农大精神赋予更多的精神内涵。
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古丽表示,曲周精神的宣传让我回想起自己从学生到老师,经历的赴曲周实践、带学生实习、专题学习曲周精神的场景,每次到曲周,或与曲周相关的老师、学生接触,都能深切感受到他们“责任 奉献 科学 为民”的精神,他们改土治碱,扎根曲周,与农民建立深厚的友谊,不忘初心的奉献,矢志不渝的助力乡村振兴感染着每一位农大的师生。我们每一位农大人应该熟知这段农大故事、讲好我们自己的故事,辐射带动更多的新进典型。
理学院化学163团支部赵益禄认为,曲周精神告诉我们:应该思考实验室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距离,只有突破了这道坎,才能让实验室里的研究发挥出最大的价值,用农业科学服务乡村振兴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做的事,也是我们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责任!
资环学院硕士气象党支部预备党员彭明喜说,这几天各大媒体都在播报中国农大教授扎根曲周、改土治碱、造福农民的感人事迹,让我深受触动,同时也更加让我觉得选择选调生这条路是对的。我一定会发扬老一代农大人的精神、扎根基层、不忘初心,在新时代建功立业!
动科学院研究生生任成表示,曲周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农大人前赴后继地扎根基层,把解决农民群众的现实问题视为己任,将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准作为自己的使命。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深刻体现了我们农大人“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责任感与荣誉感,更是我们农大人执着一生的追求。
工学院硕士研究生柯呈鹏表示,46年前,中国农业大学的老师们来曲周,抱着“治不好盐碱地不回家”的决心和壮志,终于将盐碱地变成了米粮川。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中国农大的老师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生产中去,以田野为实验室,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充分展示了知识分子报效祖国、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身为新一代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年,生活在两个一百年的关键时期,更应该把曲周精神牢记于心,时时刻刻激励自己努力拼搏,奋勇前进。
人发学院本科生孙浩钟表示,看了各大媒体的报道,参观了中国农业大学曲周精神展览活动之后,对曲周精神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和了解,数代农大人扎在曲周的土壤里,从盐碱窝到高产田,从深沟浅井到科技小院,农大师生与曲周村民们一齐奋斗,给予了这片土地新的活力。作为一名农大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人,要牢记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感,牢记时代赋予青年农大人的历史使命,敢于担当,无私奉献,心系三农,胸怀天下,兼济苍生!
经管学院本科生孙思敏说,通过对各大媒体报道的学习以及参观曲周试验站和科技小院的成果展,更加深刻的理解了“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这一校训的真正含义。一年又一年,在那些条件并不理想的“科技小院”里,我们的教授师长、师兄师姐们和乡亲们共话家常、探讨农业技术、完成了一篇又一篇学术论文,这里的条件远没有校园舒适,生活也显得单调乏味,但他们却在这里结交了一个又一个农民朋友,解决了他们生产中的难题,骑着电动车,穿行田间地头,开办田间学校,宣传农业知识,手把手指导农民种田。农大的科技小院,在做着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每一个在这里的年轻人,正在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帮助农民致富,改变农村的旧面貌。正是他们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才有了粮食产量翻了又翻的可喜结果,才有了村民们爱科学,学科学的新面貌,新生活。我们每一个农大人都应秉持这样的精神,服务乡土,奉献乡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