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坛医院为老年记忆障碍把脉开方
为迎接今年的脑健康月和9月21日的世界老年痴呆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老年病科近日开展了“忆路同行”健康主题系列活动,他们派出专家在院内举办义诊活动或深入社区开展健康讲座,传播老年痴呆相关健康知识,守护老年人健康,赢得了广大患者的欢迎。
“老糊涂”可能是病
随着年纪的增长,很多老年人都会出现忘事、丢三落四、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等情况,老年人自身和儿女常常不以为意,认为“老糊涂”是正常现象。其实不然,许多老年人出现的“老糊涂”症状并不出于大脑的自然老化,而是由于患上了老年痴呆。若得不到及时治疗,这部分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将会全面衰退,后期还会出现精神行为异常,最终常年卧床,严重损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
据天坛医院老年科主任张巍教授介绍,临床接触的老年痴呆患者中有80%的人第一次诊断时已达到中重度阶段,而及早治疗是延缓认知功能衰退的关键,此时干预效果已经不理想。张巍教授提醒老年人和子女关注老人的记忆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到医院记忆门诊进行咨询,力争早发现、早干预,减少老年人和家庭的疾病负担。
张巍教授指出,阿尔茨海默病是最常见的老年痴呆类型,最初的症状一般表现在认知功能出现障碍:老年人出现情景记忆障碍,想不起最近发生的事,记不住常用物品放置的位置,反复问同样的问题,一些患者因为找不到东西还会怀疑他人偷窃;计算能力下降,买完菜算不清价钱,找错钱;定向力出现偏差,最初只是时间定向力障碍,不知道所处的年份、月份、星期、季节,发展一段时间可能出现地点和人物定向力障碍,找不到路,迷路走失,认不出家人朋友;出现语言障碍,口语表达流利,但是内容非常空洞,阅读理解力减退等等。如果家中老年人出现上述表现,应该尽快带老年人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
记忆门诊,帮老年人找回记忆
2010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全球有痴呆患者3560万,其中约有1000万生活在中国,每年全球还将新增770万痴呆患者,即每4秒钟就出现一名新的痴呆患者。为了应对老年痴呆患者将日益增多的形势,天坛医院特别开设了专门的记忆门诊,为有记忆障碍的老年人服务。
记忆门诊提供老年痴呆的早期识别服务,由经验丰富的神经内科医生对出现记忆力减退的老年人进行面询,根据其记忆力减退的具体情况、既往病史、家族史和床旁认知功能检查结果进行初判,甄别老年人的记忆力减退是正常的良性记忆力衰退还是老年痴呆的早期症状。对怀疑患有老年痴呆的患者进行包括神经心理学评价、血液检查、脑脊液检查、基因检查和神经影像学检查在内的一系列检查,为老年人诊断病情,确定个别化的综合诊疗方案,力争控制痴呆的发展,抑制和逆转痴呆早期部分关键性病例过程,尽可能多地延缓疾病进程,保留认知和行为功能,找回宝贵的记忆。
忆路同行,共同守护记忆
“只用药物治疗老年痴呆是远远不够的,综合治疗老年痴呆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张巍教授说,在老年痴呆的治疗过程中,药物治疗、心理干预、认知康复训练、居家照料和定期随访都必不可少。任何一个环节做的不够精细,都可能影响到整体的治疗效果。医护人员、患者家属和患者自身都是不可或缺的力量,应该积极地参与其中。因此,天坛医院老年科在此次“忆路同行”健康主题系列活动中,特意安排了院内义诊,并派出专家深入社区开展健康讲座,传播老年痴呆相关健康知识,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象征
爱与互助的“黄手环”的意义,发放认知功能常用筛查量
表和简易智能状况检查量表以及痴呆早期筛查问卷,传授自查方法,其内容包括30项答题。同时还成立了“忆路同行”病友会。张巍教授介绍说,“忆路同行”谐音“一路同行”,旨在表达医护人员与患者和家属一路同行的美好愿望,竭尽全力治疗患者的记忆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病友会以每三个月为一个周期,每周五下午安排两个小时的专家讲座,帮助患者进行认知康复训练,指导家属进行居家照护,组织病友交流治病心得,举办联谊文艺活动,并且评选优秀病友和照顾者,力图为患者搭建一个相互交流支持的平台,成为一个互助互爱的温暖港湾。
“随着时光的流失,我们都会老去,记忆障碍并不可怕,只要医生、患者、家属携起手来,我们一定能给痴呆老人一个安详、幸福的晚年!” 张巍教授最后充满自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