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术为脑瘫儿童康复创造条件

13.03.2017  12:20

  近日,首儿所神经外科成功为一名8岁脑瘫男孩进行了微创手术治疗,手术后患儿痉挛状态完全消失。李云林主任医师表示,脑瘫治疗虽然以康复为主,但对于不能康复或康复效果差的以痉挛为主的脑瘫患儿,就需要通过外科手术解除痉挛,为康复创造条件。

  一次微创手术,彻底解决“剪刀腿

  平平(化名)出生后就出现发育迟缓,8个月会翻身,10个月可独坐,18个月在家人帮助下可以站立,但无法行走,只能说简单词语,不能说完整语句。在当地医院确诊为脑性瘫痪,俗称脑瘫,进行过多次康复治疗,但效果都不好。至今,他也无法独自站立,只能脚尖着地,脚跟无法着地,走路呈剪刀步态。

  入院后查体结果显示,平平四肢肌力Ⅳ级,双下肢肌张力明显增高,双侧跟腱反射、膝腱反射亢进,四肢可见不自主活动。神经外科李云林主任医师认为,平平的肌张力非常高,很难配合康复训练,可以先通过外科手术解除痉挛状态后再进行康复治疗。

  2月15日,平平进行了电生理监测下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该手术是通过对周围脊神经的处理,全面调整患者的肌肉张力,使痉挛肌肉的肌张力接近正常状态。手术在电生理监测下,严格鉴别出脊神经前,后根,选择切断部分兴奋性高的后根纤维,既降低了痉挛肌肉的肌张力,又不会影响支配肌肉运动的神经前根及运动功能,长期、稳定、彻底地解决患者肌肉痉挛的痛苦,为平平运动功能最大限度的恢复创造了条件。1个小时后,手术顺利完成,在平平的后腰正中,仅有一个4cm长的切口。术后,平平双侧下肢肌张力立刻下降,下肢由硬变软,踝关节可以自由活动,脚跟可着地。终于可以“身随心动”了,平平的心情也 “阴转晴”了,他主动和病房里的小朋友交流起来,父母对他今后的康复治疗也充满了信心。

  脑瘫治疗的关键:早诊断、早治疗

  脑瘫是指从出生前至出生后脑发育早期,由于非进行性脑损伤及发育缺陷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有智力低下、癫痫、感知觉障碍、语言及精神行为异常等。临床表现主要有运动发育落后和瘫痪肢体的主动运动减少、肌张力异常、姿势异常、反射异常。脑瘫有7种临床类型:痉挛型、手足徐动型、肌张力低下型、强直型、共济失调型、震颤型、混合型。

  李云林主任医师介绍说,“这7种类型中痉挛型最常见,约占全部病例的60%左右。临床表现就是上肢肘、腕关节屈曲,拇指内收,手紧握拳状,下肢内收交叉呈剪刀腿和尖足,平平就属于后者。脑瘫治疗的关键是早诊断、早治疗,因为婴幼儿时期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神经系统的发育尤其如此。诊断明确后早期治疗可避免不良姿势的形成、肢体畸形而造成终生残疾。另外,性格及思维能力的形成主要在学龄前,尽早进行教育、心理康复有利于患儿全面成长。

  外科手术可为康复创造条件

  脑瘫治疗以康复为主,包括五个方面:心理教育、语言训练、康复治疗、矫形器具和外科手术,手术可以为不能康复或康复效果差的患儿提供康复前期治疗,比如那些肌张力高、痉挛严重的患儿,外科手术能降低肌张力,缓解痉挛,为康复创造条件。如果患儿肢体存在严重畸形,如马蹄足内翻、外翻、足跟不能着地而影响行走,手的畸形影响抓握功能时,可采取矫形手术。

  首儿所开展的脑瘫外科手术包括,电生理监测下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选择性周围神经缩窄术,脊髓后根入口区显微手术、脑深部(或脊髓)电刺激术、鞘内泵入巴氯芬疗法、颈部去交感神经术等。这些手术均具有微创、安全、风险低、疗效可靠等特点。

  宝宝运动、姿势、体位异常,要高度警惕

  李云林主任医师提示家长,婴幼儿的运动发育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出生后3月时可抬头、6月时会坐、8月时会爬等。若发现患儿自主运动、姿势、体位异常于其他孩子,则要高度警惕脑瘫的可能。生活中发现孩子不能稳定的站立,行走时步态异常或常常摔跤,因踝关节僵硬导致穿裤子、鞋和袜子困难,均提示有脑瘫的可能。

  需要强调的是,很多人认为脑瘫的孩子都有智力障碍,其实并非如此。肌张力异常和运动功能障碍是脑瘫的主要特征,部分脑瘫患儿的智力与正常儿童是一样的。因此,帮助脑瘫患儿尽早明确诊断,选择适合的方式对症治疗,让患儿达到生活自理,甚至和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这对其家庭和社会都有重要意义。

  (文/谭泊静 摄/袁超、谭泊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