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上的夫妻“望海楼”

15.11.2017  08:09



刘军、齐淑艳负责的瞭望站点经历了四次改建、重建,从原来草苫盖在木杆上的马架子到如今的望海楼。



夫妻瞭望员刘军、齐淑艳在位于海拔1940米的望海楼上已坚守了11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在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通过55年的艰苦奋斗,在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生存环境下建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防火期里,刘军、齐淑艳需要24小时不间断瞭望,白天每15分钟报告一次,夜里则轮流值班盯守。



9月14日傍晚,齐淑艳在与儿子视频聊天。23岁的儿子现已成为林场扑火队员,是家里第三代护林人。


  9月20日晚上7点30分,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阴河分场亮兵台营林区望火楼周围的森林完全隐没在黑暗当中。已在楼顶瞭望14个小时的刘军结束了白天的工作。这一天,他像往日一样每15分钟通过电话向防火指挥部报告一次,并将情况记录在瞭望报告日记上。“这活儿费眼,要向四周转着不停地看,着火冒的烟和山里起的雾不好区分。过段时间如果下雪了,将是白茫茫一片,更得仔细瞅着。”47岁的刘军放下老旧的望远镜、揉着酸涩的双眼对记者说。
  晚上8点30分,刘军的妻子、同是瞭望员的齐淑艳端出炒好的腌制野菜,两人开始安静地吃饭。常年的山上生活已让他们变得话很少。饭后,齐淑艳登上楼顶,今晚是她值夜班……
 



等到天全黑了,刘军、齐淑艳才吃晚饭。山上的生活让两人变得寡言少语,墙上挂的是刘军画的画儿。



长时间紧张瞭望后,刘军的眼睛酸涩发干,他用力揉着太阳穴让自己放松。


  刘军、齐淑艳夫妇在这里已瞭望11个年头。11年来防火期里的每一天,他们都重复着同样的工作,轮流值班,轮流睡觉,没有一天记录缺失。
  在塞罕坝机械林场百万亩人工林海里,挺立着9座望火楼,瞭望员们坚守在这些望火楼中,担负着林地火情瞭望任务。有些特别的是,其中8座望火楼都是夫妻共同坚守的,当地称其为夫妻望火楼。刘军、齐淑艳夫妇所在的望火楼位于海拔1940米的山顶上,是塞罕坝的制高点,故取名为“望海楼”,意为瞭望林海的楼。
 



刘军将观察瞭望情况记录在瞭望报告日记中。



寒冷天气让刘军落下关节炎和胃疼的毛病,一变天就浑身酸痛。常年守在山上的他只能靠吃点药扛过去。
 

  让刘军、齐淑艳夫妇感触最深的是,近年来这里工作和生活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瞭望员饮用的是雨水、雪水或是从几公里外山下背来的水;照明用的是油灯;与外界联系的唯一工具是磁石电话。现在,他们的瞭望站点经历四次改建、重建后,从原来的马架子变成如今的“望海楼”。生活设施也得到了改善,深水井打好了,用锅炉采暖了,电视机、洗衣机和冰柜等电器也都配上了。但是,孤单寂寞的生活状态一直没有变。
  “我们一年四季在山上,家里老人病了照顾不了;儿子小的时候不得不在县里上寄宿学校,寒暑假才能见上面……”齐淑艳回忆着。因为想孩子,她“净哭了”,哭的时候就到林子边上走走,哭完了再去瞭望。自从盖起“望海楼”后,楼里增加了设备。这里冬季最冷时气温达零下四十多摄氏度,为了保证设备安全运转,他们连春节都是在山上度过的。
 



在山上只能吃到土豆、萝卜、蘑菇和野菜。这是齐淑艳在晾晒从树林里采回来的蘑菇。



河北省承德市的一百多名学生来到望海楼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刘军、齐淑艳的事迹赢得大家阵阵掌声。
 

  寂寞的生活让刘军渐渐喜欢上了画画。他说“在防火最紧张阶段,有时人就跟得了神经病一样,做梦都是着火的事。画画能让人变安静”。
  11年来,刘军、齐淑艳这对瞭望员夫妻坚守在望海楼上。眼看着周围的树一天天长大,这是他们最欣慰的事。每次一想到正是自己守护的这片林海成功地挡了风沙,为京津构筑起一道绿色屏障,他们就会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记者 居杨)

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美丽高岭上的绿色卫士(上)
塞罕坝林场建设者 ——美丽高岭上的绿色卫士(上) 林业网
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牢记使命护林海 艰苦创业见精神
  冬日,47岁的防火瞭望员刘军与妻子齐淑艳并肩站在塞罕坝望火楼顶上,密切监视着眼前的林海。夫妻俩在海拔1939.林业网
弘扬塞罕坝精神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55年艰苦创业,终把荒原变林海。林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