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道路、河流、绿化和产业建设,带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整体提升 朝阳全力服务城市副中心建设

13.06.2016  15:19

  朝阳区有48.6公里与通州地域相接,位于连接首都功能核心区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重要枢纽位置。朝阳区委书记吴桂英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朝阳区主动对接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好道路、河流、绿化和产业,带动基础设施、环境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整体提升。

  建设百条道路完善路网

  连接朝阳和通州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关系到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运行效率。“十三五”期间,朝阳区计划新建及改扩建百条主次干路、支路和断堵头路,以东部、东南部地区为重点,完善快速路网。

  今年,将全力完成广渠路二期、东坝南二街一期等19条主次干路、支路和断堵头路建设,积极推进化工路、东坝南二街二期东段建设,茶家东路建设,优化东西南北向骨干路路网,提高东部廊道地区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此外,全力配合地铁3号线、7号线东延、12号线、17号线,京沈高铁等轨道交通项目建设。

  河流水质达到Ⅳ类

  朝阳区有6条直接进入通州区的河道,对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影响。“十三五”期间,朝阳区将重点加大坝河、萧太后河、通惠河、北小河、亮马河、温榆河等主要骨干河道水体治理力度,把河道水质提高到Ⅳ类。

  萧太后河系由萧太后河、通惠排干、大柳树沟、东南郊干渠、半壁店沟、观音堂沟和官马沟等7条河道组成,处在连接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廊道上,流经朝阳进入通州。今年,朝阳区以萧太后河系综合治理为突破口,建设河网湿地、河道绿带交相辉映的水系湿地生态廊道、“一带多园”的水岸休闲生态廊道和具有厚重底蕴的历史文化展示廊道。

  到2016年底,实现9个流向通州的出境断面水质基本达标,消除19条河段51.46公里黑臭水体;到2017年,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到2020年,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0%。同时,积极配合高安屯、定福庄、清河第二等3座再生水厂建设,投入使用;推进再生水厂配套污水收集及再生水主干线与支、户管线建设,切实解决好污水直排“最后一公里”。

  打造“生态环境带

  服务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一项重点任务就是扩大绿色生态空间,建设好中心城区与北京城市副中心之间的生态保护屏障。截至2015年底,朝阳区林地面积达到14.3万亩,林木绿化率达到24.94%,城市绿地达到1.5万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47.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65平方米。

  朝阳区将依托温榆河走廊和城市公园、郊野公园、湖泊水系等城市生态功能空间,有序腾退关键节点阻隔,打造“生态环境带”,提升与北京城市副中心相毗邻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温榆河国家级森林公园、黑庄户国家级农业公园、郊野公园和社区微型公园,形成绿色生态廊道。

  今年,全面推进孙河万亩湿地公园建设,同步完善城市防洪、泄洪功能,改善温榆河、清河区域的环境。2020年公园建成后,将成为中心城区最大的生态保育湿地,发挥重要的生态保障和景观功能。

  与通州建立产业协同联动机制

  围绕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发挥朝阳现代服务业发达的特色优势,特别是结合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和国际商务中心区CBD整体的提升和建设,强化科技、文化、金融等产业的融合与发展,发挥各类商协会的作用,积极搭建产业协同发展平台,与通州建立产业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积极支持区内企业到通州投资发展,助力北京城市副中心产城融合、职住平衡,打造中心城区向副中心融合发展的产业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