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今夜入京驱散雾霾 明日空气彻底好转

11.10.2014  10:36
原标题:北风今夜入京驱散雾霾  明日空气彻底好转

  持续雾霾并没阻碍人们的正常生活,昨天在奥林匹克公园,游客依然兴致勃勃。京华时报记者王海欣摄
  十一黄金周刚过,雾霾便来势汹汹,让华北大部分地区再遭“心肺之患”。在下半年首个重污染预警中,北京市民再度体验了一把“京华烟云”。
  根据昨天的气象预报,一股较强冷空气正在影响新疆,并自西向东快速推进。预计从11日夜间开始,冷空气将抵达华北、黄淮等地,逐渐“驱散”雾霾。冷空气“赶跑”雾霾的同时也将带来寒潮,未来三天华北西部将下降6至8摄氏度。
  京华时报讯(记者王硕)雾霾笼罩京城四天,昨天白天,北京空气质量仍处于六级严重污染,重污染橙色预警持续中。记者从市环保监测中心了解到,随着北风“救场”,11日晚间开始,雾霾将“启程”离京,京城空气质量将在周日彻底好转。
  此次污染过程是今年下半年以来影响北京时间最长、范围最广、强度最大的一次空气重污染过程,而且浓度上升迅速。10月7日上午,PM2.5浓度约为60微克/立方米,到8日18点急速攀升至300微克/立方米,30个小时浓度上升200多微克。
  市环保监测中心工程师王占山介绍,从目前的监测来看,此次污染过程的浓度峰值出现在9日,全市的AQI指数为370左右,属严重污染。昨天受东风影响,污染物浓度水平有一定下降,“这个过程中,橙色预警启动后,一些减排措施也发挥了一定作用”。
  王占山表示,11日20点左右,随着冷空气开始影响北京,北风将开启清洗模式,驱散雾霾。
  □释疑
  1
  和今年2月的雾霾相比,两次污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王占山:两次污染都是短时间内浓度上升迅速,且影响范围比较广,持续时间长。但这两次污染过程一个发生在冬季,一个发生在秋季,从污染源上来看存在一些差别。冬季燃煤是一个重要污染源,而秋季的秸秆焚烧对此次污染也有一定“贡献”,从环保部的卫星监测来看,河南、山东多地都有火点。
  2
  8日、9日、10日都是六级严重污染,为何没启动红色预警?
  王占山:预测未来三天连续六级严重污染才会启动红色预警,当时预报的时候各方面条件可能比实际情况乐观一点。而且,8日和10日的AQI指数都是300多一点,刚刚迈入六级门槛,可以说“不是特别肯定”的六级。另外,预报也在根据情况不断更新,9日重污染预警由黄色预警升级至橙色,而11日晚污染过程就将结束,所以也不会再去升级预警。
  3
  为什么每次都要等风来才能结束雾霾过程?
  张大伟(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主任):污染物浓度的分子是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分母是大气的环境容量,即扩散空间。有时候是分子发生巨大变化,比如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短时间内释放大量污染物,污染物浓度水平会迅速上升;还比如秸秆燃烧。而分母的变化集中体现在气象扩散条件,这种扩散空间有时是几倍甚至几十倍,造成浓度水平剧烈变化。重污染过程结束,一定是扩散条件发生巨大的改变。但是出现重污染的根源,还是地区的污染物排放强度太大,超过这一地区的环境容量,在一些极端的气象条件下,容易造成浓度的急剧上升,形成重污染。气象条件我们控制不了,所以改善空气质量的长远之计还是减排。
  □举措
  北京力争明年不再焚烧秸秆
  据新华社电记者前天从国家发改委了解到,我国针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秸秆综合利用和焚烧制定了工作方案。
  遥感监测显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每年因秸秆焚烧向大气中排放的颗粒物有数十万吨,区域内PM2.5日均浓度平均增加60.6微克/立方米。
  根据方案,到2015年,北京力争全部实现秸秆综合利用;天津秸秆综合利用率90%;河北秸秆综合利用率95%。到2015年基本建立农民和企业“双赢”、价格稳定的秸秆收储运体系;建立并落实秸秆禁烧考核机制,及时公布并向地方政府通报。
  □探访城乡接合部仍有露天焚烧
  京华时报讯(记者袁国礼)昨天全市城管部门加大对施工扬尘、道路遗撒、露天焚烧、露天烧烤、无照售煤等违法行为的检查。城管队员检查发现,一些垃圾清运人员将垃圾露天焚烧。
  昨天上午,市城管局对城乡接合部地区开展露天焚烧检查,在一些举报高发点位复查时,城管队员发现一些村子的部分垃圾站有着火熏黑的痕迹,据现场一位垃圾分类指导员介绍,这些熏黑的痕迹是垃圾运输车辆装不下时,清运人员将一些泡沫和塑料进行焚烧处理时留下的。城管部门表示,目前露天焚烧主要分布在城乡接合部,主要焚烧物为树叶、枯草等。部分地区环卫、园林等作业人员为减少工作量,将落叶堆就地焚烧。
  昨天全市城管部门共查处露天烧烤50起,立案3起;查处露天焚烧89起;检查工地1222个,规范338起,立案4起;检查渣土车辆567起,规范206起,立案9起。
  部分工地苫盖不严致扬尘
  京华时报讯(记者袁国礼)前晚,朝阳来广营城管队对部分工地进行突击检查,一工地被查出土堆苫盖不严等问题,当场被城管队员要求整改。
  前天23点半,城管队员对北苑路航空总医院南侧一家工地进行突击检查。城管队员来到工地后先在墙外“偷听”,墙内一片寂静,没有机器轰鸣声,“这说明工地已经停工”,城管队员在检查单上记下“停工”字样。城管队员随后进入工地,发现上千平方米的工地并没有工人。城管队员发现,虽然工地按要求停工,但存在苫盖不严的问题,十多米深的地基东南角堆放了大片黄土,只有顶尖部分苫盖,其他部分裸露。城管队员当场要求工地整改,负责人立即调来洒水车喷淋,并表示天亮后即购买苫布。
  来广营城管队相关负责人表示,近两天工地苫盖不严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近期将加大对工地扬尘的检查,城管队欢迎工地周边居民举报,一经发现将严惩。
  □关注
  北大科学家发明检测新技术
  检测细小颗粒物  有望助力雾霾防控
  京华时报讯(记者郭莹)记者昨天从北京大学了解到,北大科学家研发出高灵敏度检测方法,实现了单个20纳米尺度颗粒实时检测。此技术有望帮助北京研究雾霾形成的早期过程和规律。
  日前,北京大学“介观光学和飞秒光物理创新研究群体”肖云峰研究员和龚旗煌院士等人开发出一种基于微腔拉曼激光的超高灵敏传感器,成功实现了单个20纳米尺度颗粒的实时检测。这一研究成果于9月30日在线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据肖云峰介绍,这项科研成果目前仅是基础性研究,但未来可广泛应用于多种领域。
  记者了解到,目前在大气污染研究中,普遍只能检测到百纳米尺度的颗粒,对于这些颗粒形成更早期的情况较难精确检测。因此,颗粒污染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在科研领域仍在探讨。
  龚旗煌院士介绍,北京雾霾天最常用的参考数值是PM2.5浓度。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研究表明,越细小的颗粒物对人的危害越大。北大研究小组测量的是比微米更小两个数量级的纳米尺度颗粒大小,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如此细小颗粒物的检测。肖云峰说:“实验小组实现了单个20纳米尺寸颗粒的实时检测,这意味着新技术有可能帮助科学家在大气污染颗粒达到微米尺寸前,更早发现和研究它们,以便更好地防控。
  此外,这种技术还有望用于恶性肿瘤早期筛查研究。肖云峰说,恶性肿瘤早期时信号极为微弱,很难通过B超、CT等常规手段发现,而这种新技术可以帮助医生更早地看到癌细胞或特异抗原,从而提高早期治疗的机会。
  肖云峰说,这项技术在国家安全和反恐领域也颇具潜力,“犯罪分子只要接触过爆炸品或生物病毒等,身上往往会残留颗粒,通过这项超高灵敏技术,哪怕只有几个颗粒都可以实时检测”。
  >>原理
  光学微腔似天坛回音壁
  据肖云峰介绍,研究小组使用了一种特殊光学微腔,其原理类似于声音在天坛回音壁墙面之间传播,通过微腔内产生的拉曼激光来检测细微颗粒物,并测算其大小。
  目前国际通用的检测方式易受环境温度漂移等噪声影响,或者实验条件极为苛刻,不易检测尺寸为数十纳米的细微颗粒。为此,北大科学家提出了突破检测极限的新方案。通过实验,研究人员实现了单个20纳米尺寸颗粒的检测。据悉,这个检测极限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为基础研究推向应用推进了一大步。
(来源:京华时报)
  京报网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京报网网:XXX(署名)”,除与京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5202099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京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