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北京马拉松医疗急救保障工作圆满完成

24.09.2015  13:06

  经国家体育总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由中国田径协会主办的2015年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于9月20日在北京举行。共有包括30名特邀运动员在内的三万名运动员参赛,完成比赛运动员26294名。

  为确保比赛过程中伤病员得到及时、规范、有效的救治,北京市卫生计生委成立了马拉松赛医疗急救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详细的医疗急救保障工作方案。全程共设立了19个固定医疗站、6个线路流动医疗站和8辆摩托车救护组;北京急救中心(120)与北京市红十字会紧急救援中心(999)共选派27辆救护车、8辆救护摩托车、1辆线路协调车、110名医务人员参加医疗保障工作。其中北京急救中心选派急救车20辆、摩托车4辆、医务人员75名。

  2015北京马拉松赛共救治伤员总数2024人。其中:转送医院17人,包括1名运动员赛事中心脏骤停,经抢救后诊断为急性广泛前壁心梗,心源性猝死,已完成介入治疗,但仍未脱离危险;1名教练员冠心病,心梗不除外,入院治疗中待介入;热射病多人。未转送医院2007人,包括肌肉痉挛168人,肌肉拉伤1638人,皮擦伤155人,虚脱4人,晕厥4人,中暑18人,其他20人。

  在中心领导的周密部署下,及中心副主任范达的带领下,医务科根据市卫生计生委保障方案的精神,结合今年马拉松赛事的新时间、新路线、新全马等特点制定了针对性的医疗保障方案。赛前对医疗设备、药品、救护车做了认真检查,对参加保障的医疗志愿者、医护人员进行了规范化培训;对通讯指挥系统进行更深入、更细化地安排,力求医疗志愿者上报伤员信息更加准确及时;对线路急救车的运行调配制订了周密的安排和演练;参考天气情况准备了充足的防暑降温、止泻、平喘及治疗运动损伤的药品和冰块。参加医疗保障的医务人员职责明确,服从指挥,密切协调配合,对伤员及时发现、及时救治、及时转运、及时报告。

  典型案例:9月20日10时42分,37.5公里医疗站,中心张如云车组在得知在38.5公里处有一名运动员突然倒地需紧急救治时,果断赶往现场。10时43分,医生张如云到达伤员身边,看到志愿者及一名参赛运动员正在为倒地患者进行胸外按压及口对口人工呼吸,张如云迅速评估病情:患者意识丧失,颈动脉搏动消失,呼吸浅慢,心电示波为室性停搏。在第一时间上报指挥部的同时,立即开放气道,接替施救者对患者进行胸外按压治疗。10时45分,救护摩托车组医生金长明、司机王雅东到达,接替进行持续胸外按压。同时,张如云车组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静滴生理盐水并静推肾上腺素治疗。10时46分,刘金国救护车组到达。10时47分,舒艳车组到达共同协助抢救,市卫生计生委毛羽副主任亲自指示将伤员迅速转送306医院。途中给予持续胸外按压,开放气道球囊面罩给氧,先后给予200J非同步电除颤4次,患者恢复自主心律,心电监护示窦性心动过速,血压139/87mmHg,心率116次/分,呼吸14次/分,意识恢复。10时57分,急救车到达306医院急诊室进行交接。

  此例心脏骤停运动员的成功救治体现了现场第一目击者(运动员和志愿者)、120急救车组及306医院急诊医务人员的生命接力、无缝衔接,伤员最终心肺脑复苏成功,转危为安,成功谱写了一曲“分秒必争,爱心接力”的动人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