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法院着力打造线上线下审判常态化并行格局疫情期间线上开庭11万余件 线下日均开庭248件
6月24日,记者从北京高院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为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需要,北京法院将着力打造互为补充、互为支撑、互为借鉴的线上线下审判常态化并行格局,努力在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司法需求、提供更加优质的司法服务和保障方面展示出“北京经验”和“北京方案”。
据介绍,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北京法院坚持疫情防控与审判工作同步推进,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电子诉讼平台和“北京云法庭”建设,开启网上审判“云模式”,实现了全市三级法院、全部业务庭和全体员额法官的全覆盖,切实做到诉讼活动“不停摆”,司法服务“不打烊”。从今年2月3日至6月21日,全市法院在线立案75427件,电子送达257751次;线上开庭(含谈话、调解)115856件,开庭总时长86547小时,“北京云法庭” 服务庭审参与人数361673人次,服务庭审法官人数79312人次,服务当事人、诉讼代理人数282361人次,涉及17个国家与地区。特别是自5月7日以来,全市法院主动适应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变化,有序扩大、平稳推进线下庭审,至6月21日全市法院线下开庭11427件,涉及诉讼参与人28628名,日均线下开庭248件。
“制度、技术、经验、队伍以及关心支持线上审判的社会环境是北京法院积极推进线上线下审判常态化并行格局的基础。”北京高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孙玲玲说。她介绍,北京高院先后制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网上庭审流程规范》《电子诉讼实施细则》《有序扩大线下庭审工作规定》等文件,将特殊时期线上线下庭审工作全部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同时,不断加强北京“云法庭”、北京法院审判信息网、北京移动微法院、北京法院诉讼服务公众号等各种信息化平台系统建设,疫情期间为切实增强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先后升级了8次,目前北京“云法庭”已经具备4000路视频的条件,可以保证全市法院同时开800个“云庭”。另外,互联网思维很早就渗透在北京法院的审执工作中,特别是2018年北京互联网法院设立以来,在平台建设、庭审流程、技术支持等方面都有创新突破,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线上审判经验。值得一提的是,疫情期间“云审判”的大力推行,不仅对法官在线诉讼意识和科技应用能力进行实战检验,也加速了法官对在线审判流程和规范的掌握,全市法院队伍科技应用能力和“云审判”专业能力得以有效提升。
据了解,为集中检验和展示疫情期间“云审判”工作成果,3月24日,北京法院还正式启动了“百案云庭”专项业务技能比赛。经过初赛选拔和决赛阶段严格评审,从近2000个参赛庭审中评选出100个“模范云庭”,其中金奖10个、银奖20个、铜奖30个、鼓励奖40个。获奖的“模范云庭”中,法官、法官助理和书记员作为一个审判团队,都能够密切协作配合、规范司法行为、严格审判程序、讲究司法礼仪、注重司法形象,都能够准确查明案件事实、正确归纳争议焦点、合理保持庭审节奏、娴熟掌控庭审进程,发挥了庭审的实质作用,展现了较强的审判专业素养。院庭长们表现尤其突出,在获奖庭审中占比超过40%,很好地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获奖庭审中有还很多“云审判”技术应用方面的创新,如AI虚拟法官宣布法庭纪律、屏幕共享、在线勘验、在线背对背调解等,这些创新对于提高庭审质效发挥了重要作用。海淀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戴国认为,通过“百案云庭”比赛,法官们见证了信息科技所释放出的审判新效能,当事人感受到了现代化审判方式带来的便利,进一步拉近了司法与诉讼群众的距离。
“未来已来!我们要主动适应形势变化,不断创新审判工作内容和方式,更好地借助信息化和大数据提升审判质效。”“模范云庭”金奖庭审审判长、四中院行政庭庭长陈良刚说,线上审判不仅让当事人、证人、评估鉴定人员等参与诉讼更加便捷、不受空间所限,也为人民法院参与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提供了更大空间;作为一名法官,应在线上线下审判并行格局中为化解矛盾纠纷、实现公平正义、促进法治建设、维护和谐稳定贡献应有的力量。年轻的金奖获得者、三中院法官田璐也表示,法律的理性、法庭的威严不是冰冷的,而是有温度的,利用云法庭的人性化程序设计,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互联网在时间、空间上的优势,为当事人在举证质证、调解等方面提供便利。
孙玲玲表示,线上线下审判常态化并行是北京法院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形势发展、响应群众期盼、便利群众诉讼的重要举措,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司法审判中的集中体现。北京法院将在严格疫情防控前提下,再接再厉、开拓创新,不断完善线上线下审判常态化并行格局,努力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建设,为满足人民群众司法需求、推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责任编辑:赵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