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产业疏解时间表出台
(本报记者 耿诺)北京的非首都功能是哪些?城六区过于集中的高校、教育等优质资源到底怎么疏解?老百姓在疏解非首都功能中能得到哪些实惠?市发改委主任卢彦昨天介绍,市发改委已制定完成2015年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重点项目,正在抓紧制定2015-2017年工作要点,启动编制本市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实施规划,从近期、中期、远期三个时间节点上谋划好疏解非首都功能工作。
我们要做的事 3000多年来没做过
北京3000多年的建城史,860多年的建都史,就是“招”和“聚”的历史。但是,从现在开始,北京要疏解,非首都功能统统再见!战国时期燕昭王修黄金台,招的是人才;元世祖忽必烈修积水潭,聚的是物资;明成祖朱棣从全国招来20万工匠、上百万民工修建的北京城,奠定的是城市格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北京就是一座运河上漂来的城市。
建国初期,一批制造业企业、服务业企业和高等院校落户北京,为城市新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但是,随着聚的功能越来越多,人口也越来越多,人口、资源、环境呈现紧平衡态势,从一定意义上说,北京已患上了相当程度的“城市病”,成为人民群众的高度关切,也是北京市不能释怀的最大焦虑。
解决“大城市病”,必须把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作为先导和突破口。说到非首都功能疏解,具体都有哪些是非首都功能?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四类: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和区域性批发市场;部分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功能;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
为什么要这样下大力气疏解?北京有北京的难处!全市88家三级医院年诊疗人次超过2亿人次,儿童医院、天坛医院等全国知名医院中,来自全国的患者就诊比例超过70%,周边省份就医患者占到56%,其中河北占到1/4.北京市还存在着众多区域性批发市场。以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群为例,9大市场、30多万平方米经营面积、3万多从业人员、日均人流量6-7万人、高峰时达10万余人,既是堵点,也是典型的非首都功能。
新版禁限目录 过半数行业在列
在北京市新修订的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15年版)中,全市有55%的行业将被禁限,而在城六区,这个比例提高至79%!
去年7月,北京市制定出台了《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明确了新增产业和功能的底线,迈出了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的重要一步。
从行业覆盖面来看,按中类统计,涉及全市层面的有147项,占《国民经济行业分类》432项的34%。涉及核心区的共有322项,占75%;拓展区的194项,占45%;发展新区148项,占34%;生态涵养区285项,占66%。
而对于市级行政事业单位疏解,卢彦说,行政功能疏解对带动其他功能疏解具有示范带动作用。聚焦通州,加快规划建设市行政副中心,这方面工作也在积极稳妥抓紧推动。
启动升级 “十三五”规划三地统筹一盘棋
在昨日的发布会上,刘伯正还表示,目前,国家正在着手编制京津冀的“十三五”规划。这份《规划》将跨越省级行政区划,把京津冀三地作为一个整体,对未来发展进行规划。在这份《规划》之下,三地的“十三五”规划也将随之进行调整。
卢彦说,这份“十三五”规划实际上不仅涉及未来5年,而且把整个京津冀区域到2030年的格局、发展和定位都做了明确布局。
那么,未来几年中,北京将变成什么样子呢?“从产业角度看,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通过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和非优势产业,就像剥白菜帮一样。”卢彦说。而剩下的“白菜心”,将是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端产业,能为“四个服务”助力添彩的品牌企业和引领时代潮流、展示北京创新、创造活力的新型商业模式。在转型过程中,北京产业将插上“互联网+”和“绿色低碳”的翅膀。
“在这方面,除了老百姓熟悉的消费潮流之外,三地也正在努力共同打造京津冀大数据走廊。”卢彦说。
而从去年开始,本市陆续出台了全国力度最大的差别水价、差别电价政策,运用价格杠杆引导高耗水、高耗能企业调整转型、有序退出。“从环境角度看,通过功能疏解和协同发展,将使京津冀地区环境得到改善、生态得到修复,北京的天将更蓝、地将更绿、水将更清。”卢彦说。
按计划,今年城六区将基本取消燃煤锅炉房;2016年,全面建成四大燃气热电中心,新增清洁供热能力近1亿平方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基本实现生产用能清洁化;2017年,燃煤总量控制到1000万吨以内,全市PM2.5年均浓度比2012年下降25%左右,空气将更加清新,市民将会看到更多的“北京蓝”。
在持续3年的百万亩平原造林后,本市将推动建立环首都国家公园体系,成为一道绿隔、二道绿隔之外的第三道“绿环”。同时,城市中心区多元增绿和规划建绿也将全面展开,市民将会享受到更多的亲绿空间。
“到2016年,完成1460公里河道治理,恢复河湖水系,改善水体水质。”卢彦说,到2020年,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将达到99%以上,新城污水处理率将达到95%以上。城市将更有“灵气”,水秀而可近。
在交通出行方面,到2017年,高速公路断头路全部消除。到2020年,公交专用道超500公里,市郊铁路超80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近1000公里,步行绿道、高速公路超1200公里,京津冀城际铁路超1300公里,市民出行将变得更为便捷,选择性也将更加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