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出京津冀协同发展2015成绩单

23.01.2016  12:12

  2015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各项工作集中攻坚、重点突破、落到实处的关键一年。一年来,北京市紧紧抓住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坚持北京非首都功能有序疏解、人口调控与创新发展统筹推进,加快落实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各项任务,全面拓展和深化与津冀两地的合作,各项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实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良好开局。

   十二五”成就

  ■ 一个“牛鼻子”: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

  北京市将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作为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的先导和突破口,疏控并举、分类施策,切实推进重点领域调整疏解,取得阶段性成效。

  严控增量力度持续加大。修订发布2015年版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全市禁限比例由32%提高至55%,其中城六区禁限比例统一提高至79%。截至2015年11月底,全市不予办理的工商登记业务累计达12300多件。

  存量调整有序疏解步伐加快。出台全国力度最大的差别化水价、电价和分区域非居民差别化气价、热价等政策。共关停退出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326家,超额完成淘汰300家污染企业的年度任务。撤并清退150家低端市场。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城市学院、天坛医院等教育医疗功能向外疏解工作均有实质性进展。市行政副中心行政核心区土地拆迁腾退已经完成,规划设计方案制定完成。行政办公区起步区已开工建设。

  ■ 三个重点领域之交通一体化

  将交通一体化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领域,按照网络化布局、智能化管理、一体化服务的思路,着力推动城际铁路和新机场建设,逐步消除高速公路“断头路”,提级改建国省干线“瓶颈路段”,不断提高区域互联互通水平。

  城际铁路和新机场建设积极推进。到2020年,区域城际铁路规模达到1333公里,到2030年达到3150公里。京沈客专北京段项目征地拆迁加快实施,京张铁路全线工程前置手续齐备,京霸铁路可研报告已会签上报,城际铁路联络线(S6线)、廊涿城际等铁路项目可研编制评估正加快开展,市郊铁路平谷线走向及站位设置正在征求意见。北京新机场航站楼已于2015年9月底正式开工,周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正加快推进。

  高速公路和国省道加快联通。京台高速北京段项目征地拆迁加快开展,工程建设已进场施工10公里,京新高速延庆路段调整手续和京开高速拓宽、京秦高速、首都地区环线高速(通州至大兴替代线)等项目前期手续正在办理,108国道鲁家滩村至南村改建工程将于近期开工,G104、G105、G107等一批国省道改建提级工程正在加快开展前期工作。

  交通运输服务一体化进程加快。北京、天津、张家口、廊坊、保定和石家庄已正式实现一卡通互联互通。北京地区至外埠公交线路超过40条,线路长度2710公里,日均客运量34万人次。

  ■ 三个重点领域之生态环境保护

  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以大气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修复为重点,坚持保护与修复并重,实行山水林田湖统筹治理,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

  大气污染治理深入推进。淘汰老旧机动车25万辆,推广纯电动汽车8667辆,实施新增重型柴油车国家第五阶段排放标准;四大燃气热电中心全部建成投入运营,京能石景山热电厂、国华北京热电厂实现关停,全年压减燃煤约600万吨。启动京冀跨区域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交易额过亿元。

  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积极推进。初步完成张承生态功能区建设实施方案。共同研究制定北京市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工作方案,共同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太行山绿化、退耕还林、京冀林木有害生物联防联治项目等一批重点工程。

  ■ 稳步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

  加快推进优质公共资源全区域布局,强化公共服务规划和政策统筹衔接,积极缩小区域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差距。

  教育合作方面。鼓励在京高等学校通过合作办学、学科共建、教师交流挂职等多种模式,开展区域教育合作。支持组建京津冀高等学校联盟,促进高等学校优质教学科研资源共享。北京大学与南开大学等高校联合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创新中心,北京工业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携手成立京津冀协同创新联盟。

  医疗卫生协作方面。北京已有约50家医疗机构与河北100余家三级医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北京朝阳医院、天坛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北京中医医院与河北燕达国际医院合作深入推进。积水潭医院与张家口市崇礼县人民医院签订了意向性合作协议。北京儿童医院正式托管保定市儿童医院,委托管理期为10年,成为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首家推行公立医疗机构跨省托管的医院。

  人力社保合作方面。北京市分别与津冀两省市签订《加强人才工作合作协议》《推动人社工作协同发展合作协议》和《医疗保险合作备忘录》。三地参保人员社会保险信息实现相互核对及协查。

  ■ 三个重点领域之产业对接协作

  将产业一体化作为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关键支撑,聚焦“4+N”的产业合作功能区,积极推动产业有序转移承接,努力推动形成聚集效应和示范作用。

  聚焦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共同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组建建设投资公司,制定完成先行启动区开发建设方案,启动基础设施建设。正式发布北京(曹妃甸)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产业发展规划。鹰目精密钣金制造、汉能薄膜太阳能光伏组件等首批13个项目开工建设,森田集团环保科技园等项目陆续签约。首钢京唐二期项目开工建设。

  聚焦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合作区建设。规划已经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第6次会议审议。共同签署了《关于北京新机场建设跨省域管理框架协议》,为京冀两地主管部门开展建设期监管和服务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围绕提升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和保障国际一流的航空服务,科学规划临空经济区功能布局,强化规划管控作用,严格控制人口规模。

  聚焦张(家口)承(德)生态功能区建设。充分发挥市属国企产业项目带动作用,积极引导绿色产业到当地发展,旅游、养老、农业各类合作项目加快推进。首农集团张承物流仓储加工区、农产品交易中心、冷藏库等项目加快建设,为张家口、承德农产品进京提供畅通渠道。

  聚焦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建设。目前已有奇虎360、北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院等企业、高校院所的一批项目落户天津滨海新区,启迪之星、中科院微电子所等一批项目正在洽谈中。

  一批重大产业合作项目成效明显。2014年以来,各类在京企业在津、冀投资项目累计分别达到865个、6431个,资金分别达到2403亿元、5686亿元。北京现代第四工厂河北沧州工厂正在进行钢结构施工,2016年建成后将形成年产整车30万台的产能。总投资800亿元的河北省张北县庙滩产业园云计算项目开工建设。北京市平谷区与河北省三河市共建跨地区的京冀通航产业园,50余家通航类研发、运营、制造企业相继进驻。

      展望“十三五  

  (一)全面做好规划编制

  印发实施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加快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中长期规划编制,做好城市总体规划修改与《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京津冀“十三五”规划的衔接协调。制定京津冀交通、生态环保、产业、科技创新、土地利用、现代农业、城乡、能源、教育、卫生等专项规划北京市实施方案。配合制定京冀交界地区规划建设管理意见,持续推进首都周边地区“规划一张图”的拼接与维护,健全跨界地区规划协同审查机制,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管控,防止周边地区“围城”发展。

  (二)有序有效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把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作为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治理“大城市病”、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的先导和突破口,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控增量与疏存量相互促进,坚持市场与政府两手用力,全面推进落实非首都功能有序疏解任务,严控非首都功能增量,有序退出一般性产业特别是高消耗产业,引导退出区域性批发市场等第三产业,稳步疏解教育培训及医疗机构。发挥产业调控和功能疏解对人口疏解的带动作用,到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个百分点。

  (三)高水平规划建设市行政副中心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突出行政办公职能,配套发展文化旅游和商务服务,打造交通便捷、功能完备、职住平衡的市行政副中心。抓紧行政办公区建设,确保到2017年北京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整体或部分迁入取得实质性进展,带动其他行政事业单位及公共服务功能向市行政副中心转移。推进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被动式低能耗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新科技在市行政副中心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开展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类建设项目审批服务制度改革先行先试,推进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配套工程建设,提高市行政副中心综合承载能力。

  (四)加快交通一体化建设

  适应非首都功能有序疏解的要求,以现有交通通道格局为基础,着力缓解中心城区交通拥堵,推进干线铁路和城际铁路建设,完善便捷畅通的公路交通网,高标准建设北京新机场,提升交通智能化管理水平,推进交通运输服务一体化,推进“单中心放射状”通道格局向“四纵四横一环”网络化格局转变。到2020年,城市交通拥堵明显缓解,城际铁路主骨架基本建成,区域交通信息共享共用程度跃上新台阶,交通智能化管理水平取得新成效。

  (五)加强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力度

  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并重,以大气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修复为重点,深入落实国家大气污染防治及水污染防治两个行动计划,统筹山水林田湖,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大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到2020年,空气质量与水体水质进一步提高,区域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加强环境污染联防联治。

  (六)加强产业转移和对接协作

  发挥全国创新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深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突出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加快形成创新引领、技术密集、价值高端的经济结构。聚焦“4+N”产业合作功能区,积极推动产业有序转移承接,贯通产业上下游链条,带动区域经济整体实力提升。到2020年,三次产业内部结构更加优化,形成高精尖经济结构;区域间要素流动更加顺畅,重点产业合作项目和合作园区建设成效显著,形成区域产业联动发展新局面,区域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

  (七)抓好创新驱动、重大改革事项和试点示范工作

  以推动京津冀区域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搭建一批重大创新平台,整合创新资源,完善创新体系,推动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围绕三省市要素市场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体化,积极稳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尽快印发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试点示范工作方案,推动有条件的区域和领域开展先行先试,切实形成可复制、能推广的经验。

  素材由市发改委提供

      (原标题:北京交出协同发展2015成绩单)


  郑重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京报网网:XXX(署名)”,除与京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5202099联系;本网刊登信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