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网]靳诺:中国共产党创办和领导新型高等教育的历史经验
教育是千秋基业,是万世伟业,始终承载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历史重任。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中国共产党独立创办和坚强领导的新型高等教育,历经革命时期的探索前行、建设时期的初步繁荣和改革时期的跨越发展,目前已构建起了规模宏大、体系完备、功能先进、影响深远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体系,为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重大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认真回顾和深入总结80年来中国共产党创办和领导新型高等教育历程和经验,对于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一、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事业,把创办和发展新型高等教育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战略任务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教育,始终把教育作为治国安邦的大事。这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一个重要原因。“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高等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就探索创办了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中国女子大学、自然科学院、中国医科大学、延安大学、民族学院等一批高校,积累了兴办高等教育的宝贵经验,也培养了数万堪称“革命的先锋队”的优秀人才。新中国成立伊始,我们党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初步探索建立新的高等教育制度和模式,接管和改造旧大学,创办和兴建社会主义新型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一批新型正规大学应运而生,初步形成了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进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施行“211工程”“985工程”以及“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等重点建设,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中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形成了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为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作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等重大战略决策,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二、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
高等教育事业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领导是办好中国社会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保证,也是办好高等教育的保证。社会主义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最根本的性质。发展新型高等教育,创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之一。早在革命时期,毛泽东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制定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教育方针就为根据地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陕北公学更是开创性地实行了党组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在完成对旧式高等教育成功接管和改造后,实现了对高等教育工作的全面统一领导。1950年创建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教学指导思想的中国人民大学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指明了方向。1961年公布的“高校六十条”明确指出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党委是学校工作的领导核心,对学校实行统一领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确定了普通高校全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提出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目标要求选好配强高等学校领导班子特别是党委书记和校长,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这为新时期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提供了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国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三、坚持高等教育事业与时代同发展、与人民齐奋进,为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工作服务
高等教育是推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力量。强大的高等教育与强大经济社会发展实力互生共长,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必然有一个现代化的高等教育体系为其提供人力、智力和知识资源的支撑。中国共产党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创办和领导的高等教育是同我们民族和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同我们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的新型高等教育,为救国、兴国、强国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制定了教育为革命战争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劳动群众相联系的教育总方针。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新型高等教育有力地配合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积极地推动了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充分显示了人民属性高等教育的巨大效应。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困难局面,为适应国民经济大规模建设、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改善的需要,我们党提出高等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必须密切地配合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国防建设的需要。新型高等教育为新中国建设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骨干力量,据统计中国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的数量从1949年的5万增加到1966年的250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站在时代要求、国家发展、人民期待的高度,明确了高等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先后作出了办人民满意高等教育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迈入了大众化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高等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四、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等教育是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的大事业,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的中心工作在于人才培养。中国教育素有立德树人的传统,注重对人的思想、品德的教化。《大学》开宗明义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国共产党在创办和领导高等教育的历程中,既认真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德育思想,又着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目标,为党和国家事业培养造就了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已将德育置于青年培养的首位的问题。1937年他为陕北公学的题词中指出,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与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和社会的解放。这些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敢向前的。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改革开放后,我们党从培养社会主义一代“四有”新人的战略高度,重申了德育居首位的教育理念,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专与红、德育与智育辩证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五、坚持尊师重教,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在创办和领导高等教育的历程中,尊重教师,尊重人才,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充分信任、紧密依靠广大教师,大力培养造就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在早期探索创办高等教育时,我们党就高度重视教师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毛泽东在《大量吸收知识分子》《整顿党的作风》等文章中都强调了知识分子作为教育者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性,指出,我们尊重知识分子完全应该的,没有革命知识分子,革命就不会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教师的地位作用及其队伍建设非常重视,制定了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和周密的教师培养方略。既大力培养自己的教师队伍,同时团结、教育、改造旧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对于新型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历史作用。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在科技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积极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加快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邓小平曾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他号召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教师,努力增加教育经费,提高教师能力素养,解决教师待遇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及尊师重教问题,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要引导广大高校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争做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坚持教书和育人、言传和身教、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努力成为能够肩负建设教育强国历史重任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六、坚持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发挥高校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共同构成人类完整的知识体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高校是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主力军。中国共产党在创办和领导新型高等教育的历程中,始终坚持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发展的战略,特别重视高校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教材体系和话语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毛泽东十分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社会科学是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推动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工具或武器。《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多篇经典著作就是以毛泽东在陕北公学授课演说内容为基础整理的。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曾明确提出,要建立由马克思主义者领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被誉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的中国人民大学就是在此历史际遇中兴办的。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敏锐地把握住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功能和价值,提出“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社会科学也很重要”,并通过对哲学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工作的具体指导,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迎来了繁荣发展的春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指出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高校要发挥学科齐全、人才密集的优势,在构建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当好生力军。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