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预防接种,享受健康生活
今年4月25日是第30个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今年宣传的主题是“依法预防接种,享受健康生活”。
免疫接种是传染病预防控制策略中最经济、最有效、最方便的手段。回顾北京免疫规划的发展历史,正是由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才使得首都免疫规划的各项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取得了突出成效。1978年北京市在全国率先按照国家提出的免疫规划方针,将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百白破三联疫苗、麻疹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在此基础上,随后又逐步将流脑疫苗、乙脑疫苗也纳入到免疫规划中,使得北京成为计划免疫初期纳入免疫规划疫苗种类最多的省市。在之后的三十多年中,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免疫规划工作力度,2008年我市又成为全国第一个全面落实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的省市。截至2015年底,北京市的免疫规划疫苗达到了17种(含四种应急接种、十二种常规免疫疫苗、一种季节性免疫疫苗),可以预防的疾病达17种。目前全市533家免疫预防接种门诊全部实现了预防接种信息计算机联网,并为所有适龄儿童提供了跨区和预约接种等便民服务措施。每年接受预防接种的人数已超过1000万人次,免疫规划疫苗各剂次报告接种率保持在99%的高位水平上。
为保障疫苗接种的安全和提高疫苗接种服务水平,北京市开展了一系列的计划免疫工作。2004年北京市卫生局下发《北京市免疫预防门诊规范化建设方案(2004-2006)》,随后配套下发《北京市免疫预防规范化门诊验收与考核实施办法》,至2009年底北京市基本建立了达标、A、AA和AAA四个级别的免疫预防门诊体系,截至目前AAA门诊43家、AA门诊124家、A门诊314家、达标门诊52家。实现了全市乡镇和街道预防接种服务全覆盖、免疫预防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和人员的资质化管理,预防接种门诊从环境、人员、服务、理念、工作模式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北京市免疫规划工作全面提升的重要保障。
除了加强门诊规范化建设,北京市为保证疫苗安全的冷链运输,采取了一系列保障措施。一是将疫苗配送由统一招标采购的具有冷链运输资质的专业物流公司承担,改变了原来各级自行领取疫苗的模式,加强了物流环节温度监控与运输安全。二是2011年政府投入1251.6万元,为所有596个免疫接种门诊统一配备了1192台疫苗储存专用冰箱,这种冰箱比传统的家用冰箱在温度控制方面更加严格,有效的保证了疫苗储藏温度的可靠性。三是在2015年,我们提出在全市范围内实施“疫苗冷链管理全过程(出厂、储存、运输、接种每个环节冷链监控)、全天候(24小时不间断冷链监控)、全覆盖(全市所有预防接种门诊的冰箱全部做到实时监控)”的“三全建设”,确保疫苗冷链安全。目前全市10个区已试点建设冷链设备温度实时监控系统,门诊工作人员能实时掌握冷链设备内存放的疫苗温度情况、提高温度监测敏感性,2016年此项工作将覆盖全市所有区。
北京市作为人口流动的大省,为保障流动人口的权益与健康,市委、市政府专门针对流动人口提出了“同样权利,同样的健康,提供更多的免疫服务”的服务宗旨,大力推动流动人群免疫预防接种工作。截止2015年,北京市已连续17年在学龄前流动儿童中开展预防接种强化查漏补种工作,累计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乙肝疫苗、百白破疫苗等40余万人次;连续13年在外来务工人员中开展麻疹、流脑疫苗的预防接种工作,累计接种601万多人次,这些工作有力的保障了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身体健康,对有效维护首都公共卫生安全,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预防接种工作的开展,不仅有效地保护了市民的健康,也大大降低了我市传染病的发病率,提高了本市居民的期望寿命。截至2015年底,北京市已连续31年无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病例发生,连续19年无白喉病例发生,麻疹、百日咳、新生儿破伤风、乙脑、流脑等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均已降到历史最低水平,2013-2014年乙肝调查显示,北京市全人群的乙肝表面抗原流行率已经由1992年的5.76%下降到了2.73%,其中15岁以下儿童降至0.31%,5岁以下儿童降至零。事实证明,预防接种为有效保护儿童的健康起到了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并显著降低全社会因传染病导致重大疾病负担,其社会效益巨大。
通过多年免疫规划专业人员的不懈努力,北京市的免疫规划事业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形成了牢固的健康长城。预防接种工作是以公众的信任为基石,是北京,是中国,也是全球的基本公共卫生政策,这不仅是家长的责任,更需要政府、家庭和社会各界共同行动。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同努力,为创造我们美好的明天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