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红色基因铸就人文社科金牌

03.10.2017  22:50

很少有一所大学,如这所学校这样,从发展之初,便随着党中央的搬迁而搬迁,命运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也很少有一所大学,如这所学校这样,其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历史,折射了一部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在中国发展的历史。

这所大学,用整整80年的时间,践行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的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用整整80年时间,努力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并铸就了一块金光闪闪的人文社科金牌。

这所大学,就是诞生于抗日烽火中,迎来80华诞的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新中国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

立学为民,治学报国。这所以“中国人民”命名的大学80年来风雨兼程,硕果累累。人民满意、世界一流,是她矢志不渝的追求。

一幅“缩图”:呈现我们党创办新型高等教育的历史进程

中国人民大学80年发展的历程,是我们党创办新型高等教育历史进程的缩影。

1937年,在国共合作的背景下,中共中央以边区政府的名义向南京国民政府申请“在延安地区创办一所大学”。但国民党政府以“陕北已有抗日军政大学,无需再成立高校”为由拒绝了这一要求。为此,中共中央决定独立自主创办一所大学,并将原定校名“陕北大学”改为“陕北公学”。

为了保证陕北公学的师资,中共中央从国统区抽调一大批知名学者、文化名人来校任教。在创建不到半年的时间内,陕北公学就成为当时中国西北人才荟萃之地。

毛泽东同志曾先后9次到学校演讲,高度评价陕北公学是“全中国的缩影”、是“一幅中国进步的缩图”。

自陕北公学创建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型高等教育便一直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同时向正规大学和先进大学行列迈进。”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介绍。

而这样的定位和责任,如基因般牢牢地融入这所学校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气质中。

1950年10月3日,延续着陕北公学及后来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的血脉,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新中国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在北京成立。自此,中国第一所新式大学,在没有任何参考和借鉴的前提下,开始了深植于中国大地的高等教育探索。

从1937年创办陕北公学开始,中国人民大学走过的80年艰苦卓绝的探索发展历程,正是我们党创办新型高等教育历史进程的缩影,见证了党的教育理念从阶级教育向革命教育、再向国民教育、最后向现代教育的关键性转变。”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表示。

从陕北公学到今天中国人民大学,80年的历程深刻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高等教育事业同党的各项事业一样,什么时候党的领导坚强有力,什么时候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就比较顺利;什么时候党的领导被削弱,我们的高等教育事业就会发展缓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分不开的。”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谈道。

一“”当先: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

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人民大学的校史,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史。

时光追溯到80年前。陕北公学坚持“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原则,培养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且能够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的人才,为高级班学员开设“辩证唯物主义”“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原著选读”等课程,政治思想教育这一光荣传统也一直延续到中国人民大学此后的学科建制中。

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命名组建后,学校在国内最早设立了各种层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作为新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高端人才培养的“工作母机”,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许多学科、专业、教材都发端于中国人民大学。

以马克思主义为统领,学校最初设立了经济系、经济计划系、法律系、外交系等8个本科院系,为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起步和发展产生了“奠基性”影响。此后,随着学科实力的壮大,马克思主义哲学、法学、经济学、金融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逐渐成形,并渐渐形成自己的研究风格。“以中国问题为出发点、以坚守学术理性为研究立场是人大学者的共同特点。”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利明说。

数十年的探索发展历程,汇聚成这样一组成绩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许多学科、专业、教材都发端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26个博士点在人民大学首批设置;人口学、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等与现代经济社会紧密相关的专业都肇始于人民大学;自2004至2016年,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中国人民大学论文数量连续13年保持全国高校第一;自2005年项目设立以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立项总数一直保持全国高校第一位;近1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立项数累计10次位居全国高校当年立项榜首;35部学术专著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位居全国高校第一……

中国人民大学也因此被称为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的“工作母机”和“排头兵”。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特色和屡开风气之先的创举,被形象地称为“一‘马’当先”。

一体两翼:“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的成长沃土

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9月9日,作为2017级新生的“入学第一课”,原创话剧《吴玉章》首次上演,红色基因和80年厚重历史在这一刻生动传承。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80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始终积极回应时代的呼声和人民的期盼,重视人才培养,为革命和建设事业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被称为“人民共和国建设者”的摇篮。

为回答好“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重大命题,中国人民大学始终坚持立德树人。

一体两翼”的教学模式让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实施系统讲授、专题教学、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采取研究型+互动型的“两翼”教学方式,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育人全过程。“‘红船领航’新生党员先进性熔铸计划”“‘百位共产党人百篇小传’朗诵会”等一大批有影响力的主题活动走向全国。

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从读有字的书到读无字的书,踏黄土走基层,成为人大学子持之以恒的实践传统。2012年起推出“千人百村”暑期社会调研活动,5年来,人大学子的足迹遍及全国。

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既重视专业素质的培养,又重视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既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承,又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既强调中国国情的教育,又培养学生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人大学子社会适应能力强、理论素养高、发展后劲足,可谓特色显著。”靳诺表示。

矢志一流: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开拓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探索

中国共产党独立创办的具有红色基因的高校能不能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能不能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高校能不能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

这是有待在‘双一流’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深入探索的命题,我们必须树立更加坚定的自信。”靳诺谈道。

坚持育人为本。80年办学历程中,共培养26万名高水平的优秀建设者和各行各业、各个层面的领军人才;

坚持科研创新。9月21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中国人民大学入选A类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并有14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坚持服务国家决策需求。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重阳金融研究院等一批新型高端智库迅速成长。

一个没有发达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要以发现中国的问题、解决中国的问题为首要,以推动中国的发展、推动中国在世界文明进程中的进步,来赢得世界对中国的尊重、进而赢得世界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尊重。”刘伟说。

回望过去:鲜明的红色基因,打造人文社科品牌,成就了中国人民大学辉煌的历史。

展望未来:坚持党的领导,扎根中国大地,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中国人民大学正步履坚实地书写着无愧于历史和时代的新篇章。

原文链接:

[人民日报]红色基因铸就人文社科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