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保护将重现山水格局

03.12.2014  12:58

  北依山险,南瞰中原。一纵一横两条大道从中心向四方延展,勾勒出首都的基准经纬线;立于任一高点,都可观从旧城边缘层叠递进、烘托着紫禁城的故都瓴甓。这般“以燕京而视中原”的气度,将在京城重现。

  昨日,北京名城委专家会上,市规划委主任黄艳就2014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改情况进行了汇报。她提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作为总体规划修改的六大重点专题之一,而以总规为基调,北京将再次展现出山水环绕京华的总体格局。

  总规修改的“六分之一

  核心城将继续减负添京味儿

  今年年底前,《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就将完成修改。市规划委主任黄艳在报告中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被列为总规修改的6个重点专题之一。其他5项则分别是关于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和土地利用策略;关于总体规划的核心基础指标,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内涵和指标体系;关于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和分区发展策略;关于划定生态红线和增长便捷,划定规划实施单元,促进城乡规划统筹实施;关于提升城市建设品质。

  目前,总规修改已经临近尾声,但这次发布是市规划委首次正式公布重点专题内容。

  和其他5项相比,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似乎没那么“要劲儿”,但这却是政府倾注了更多心力的项目之一。昨天的会场内,黄艳的汇报对象,有吴良镛、谢辰生、王世仁、傅熹年等建筑、设计、文物界的巨擘大家,也有来自市政府、区政府甚至基层的普通工作人员。

  这些人,正努力让一直在“快车道”上发展的北京变得更有“北京味儿”。黄艳说,2014年,本市开展了总体规划修改名城保护部分专项研究,已经年逾九旬的专家组成员,仍旧站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第一战线。

  在修改总体规划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相关部分的过程中,本市确定了“功能”、“平房”、“安全”、“管理”4个关键词。

  其中,市发改委负责“减负”,明确旧城功能定位、制定旧城人口、产业发展计划,编制旧城建设的“负面清单”。目前,包括东西二城在内的《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14年版)》、也就是俗称“负面清单”已经发布。

  而市住建委则负责牵头制定平房区保护和有机更新工作计划,从旧城平房区房屋产权市场化改革、公房管理运营体系改革、创新融资方式等方面分别制定实施方案,保护古都风貌,延续历史文脉。

  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说,本市将继续在空间布局上给旧城和文保区减负。旧城区的布局,将伴随着北京的空间布局调整和京津冀协调发展的节奏而进行。同时,旧城疏解政策也有望得到更多突破。

  努力改善建筑风貌

  避免“长官意志”  约束开发商

  今年一年,本着总体规划中不会减弱的保护原则,本市推荐了皇城、南锣鼓巷、雍和宫-国子监地区、东四三条至八条、东交民巷、西四北头条至八条、什刹海、大栅栏共计8片历史文化街区申报中国历史文化街区。

  伴随着总规修改,香厂新市区保护与建设、前门地区修缮与整治、南锣鼓巷地区四条胡同修缮、隆福寺等重点地区重要项目落地的工作也在推进过程中。

  在昨天的会上,“努力改善现有建筑风貌”被提及,但这意味着是否会像几十年前一样,所有的高层建筑物都要“戴帽”,会出现不甚搭配的大屋檐?

  黄艳和市建筑设计院院长朱小地都说,不会。

  “传承文化不是简单复古,城市建设会不断融入现代元素,但必须同步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黄艳说。

  这样的倡议,获得了专家组成员们的呼应。

  今年已到耄耋之年的专家王世仁,曾经是北京旧城风貌保护与危房改造专家顾问组的成员之一。在这个被称为北京市“10人专家小组”中,都是重量级的城市规划、古建文物保护专家。

  “在历史文化名城改造过程中,我们不能感情用事,要用智慧。”王世仁说。

  2012年,北京启动恢复天桥地区的“”景观。当时曾经有声音称这是在做“假古董”,王世仁作为专家组成员第一个站出来辩驳,恢复景观不是造“假文物”。

  “1989年地坛重新造牌楼,你能说那也是假古董?古董是假的,但记忆是真的。”在专家发言时,王世仁戴上老花镜读稿子时,脸上流露出一丝顽童般的得意表情。

  “罗哲文老先生看见长城修索道气得大哭是一种情感;但是在大杂院里挤在一起、冬天踩着冰去旱厕的人想改善,那也是一种情感。”王世仁说。

  他说,进入旧城区的有7条地铁线路,设计好几十座车站。一座车站一般要开4个出入口,如果在平房区,那势必会涉及拆迁。“如果旧城保护就意味着纹丝不动,不拆大杂院,是不是意味着东西城不用通地铁了?

  市政府方面负责人表示,在未来城市规划中,要克服不正确政绩观和长官意志对工程建设的干预。同时,要约束业主在设计中的主宰作用。

  黄艳说,本市将更加重视建筑单体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努力把传承、借鉴和创新有机融合起来,杜绝生搬硬套。同时,本市还将通过城市设计确定建筑整体风貌要求,对建筑体量、尺度、风格、色彩、形式、材料等基本方面进行必要规定。同时,还将注重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为城市风貌和人居环境创造和谐宜居的场所。

  市区至乡村

  名城保护首次明确含“山水

  从33片保护区,到扩至全市范围内;从核心城内的平房区,到百里之外的老山村。整个“十一五”期间,本市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逐渐呈现从旧城到旧乡镇、旧村的趋势,近现代优秀建筑也纳入其中。由内而外、由老而新,全市的保护范围正在扩大。

  在昨日的会场,一张简单的PPT图片,让很多老专家颤颤巍巍戴上老花镜细读——北京将分为东西南北四部分,建设不同主题的保护系统。北部的保护系统包括中轴线、大运河和长城;东部则为大运河;西部为大房山和永定河;南部为中轴线。同时,以门头沟、房山等区域的传统村落为代表,突出山水形胜、生态和谐的整体布局及肌理。

  在今年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题会上,“山水形胜”是一个频频被提及的词汇。在明朝,北京就已经有了“形胜甲天下,层山带河,有金汤之固”的评价,但在近现代发展过程中,房山、门头沟、延庆、密云、平谷等山区,发展速度一直不如城六区;经济、教育、医疗,都处在弱势地位;永定河河道水枯,北运河成为不法企业的排污渠……“”和“”一度甚至成为了经济不发达、环境不好的象征。

  但进入21世纪之后,伴随着承办北京奥运会、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等多次大会,北京重新梳理了不可复制的山水资源。河道蓄水还清,山区规划成为生态涵养区并发展特色经济,让这些区域在可持续的前提下,有了发展。

  如果从地形图上看,整个北京地区由西至东分别是太行山脉、永定河、中轴线和长安街交汇区域、北运河、长城、潮白河和燕山山脉。黄艳说,本市将继续保持并强化北京历史上形成的整体景观格局,确保格局的完整性和可识别性。

  旧城保护案例

  大栅栏改造给市民7种选择

  在旧城保护过程中,一些危房、大杂院总要面临着翻建或者改造,一些新生的违建“小厨房”也面临着被依法拆除的命运。如何同时实现旧城街区治理和改善市民生活?最近一段时间,西城区大栅栏在试点给市民7种选择,以便给他们更多的选择空间。

  大栅栏区域的保护计划,叫“更新”。除了维护街区传统格局、展现历史风貌之外,还会提升区域的旅游、消费、休闲和居住环境。在这个更新的过程中,居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社区提供的7种模式之一。

  第一,就是仍旧留在现有的房子内或者搬走出租;

  第二,是由居民自发小规模自住更新资产空间,基本上等同于维修或者翻建;

  第三,是通过城市更新机构,进行社区合作,改造空间;

  第四,是平移或者换取大栅栏已经更新区域中的另外一个空间;

  第五,是领取补偿并在更新区域中租房居住;

  第六,是领取补偿,在更新区域外租房居住;

  第七,是比较常见的“搬迁”,换取面积较大的、在京郊的安置房。

  据了解,这些方式主要针对的都是大杂院的住户,“资产空间”就是他们的房产。这些房子有些是私产,有些还属于房管局甚至房管所的公房。如果市民压根儿不愿意挪动,可以选择前三种方式中继续居住的选项,并且可以通过第二种和第三种方式原地改善居住环境;如果老百姓愿意搬家、但是不愿意远离这个区域,就可以采用平移或者领取补偿、租房的方式,还住在原来的胡同或者片区内;如果老百姓愿意离开,那么可以通过直接出租、领取补偿或者直接搬迁等方式换得更好的居住环境。

  在兼顾旧城风貌和居住舒适度改造方面,东城区菊儿胡同至今仍被认为是旧城改造的典范之一。1992年,这一项目曾经获得了联合国1992年世界人居奖、亚洲建协优秀建筑设计金奖。昨天的座谈会上,当年亲自操刀的设计大师吴良镛,再次提到了“有机更新”。

  当年改造前,住在菊儿胡同41号院的24户居民参与了民意调查。在调查问卷中“对居住状况总体评价”栏,认为“满意”的是“0”;认为“难以容忍”的,有10户,超过60%。

  而如今他们居住的,是两至三层错落有致的住宅,几栋楼像旧四合院一样围合而成。在保证私密性的同时,又保留了中国传统住宅合院式结构。

  “设计菊儿胡同住宅时,我们就是围绕着古树做个院子,给每家做个厨房、厕所,保持了和住宅楼一样的密度。”吴良镛说,“这和维护旧城风貌不冲突。”(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耿诺) 【编辑:曾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