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郝立新:中国理论创新的基本特征及其时代意义
当代中国发展需要中国理论的回应,世界历史进程需要中国理论的出场。用中国理论回答中国问题,概括中国经验,解读中国道路,已经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面临的迫切任务。所谓中国理论,既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其最新成果,也包括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的相关理论。因而,中国理论的创新,就是在时代和历史的变迁中,立足于世界发展的高度,超越狭隘地域和单一民族的视野,把中国发展置于世界发展舞台来考察,由此形成的创新理论。在我们看来,中国理论的创新具有明显的基本特征及时代意义。
以时代为坐标的问题导向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时代的符号。理论研究者必须敏锐地捕捉或把握时代之问题,方能立历史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时代有纵向的历时之经线,又有横向的共时之纬线。因此,要善于从历史中审视当代中国问题,从社会结构联系和世界比较中看中国问题。问题意识和历史意识是交织在一起的。倘若离开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辉煌的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离开了社会主义运动500年的历史,离开了中华民族170多年的近代史,离开了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离开了新中国成立60多年的历史,离开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历史,我们就难以理解和说明中国问题和中国道路。同时,全球化背景下,伴随民族历史在更大程度上成为世界历史,特定国家和民族的问题往往具有世界性。中国问题和中国道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紧紧相连。世界的现代化进程是一个大舞台,其中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重要趋势,中国发展受制于全球化又得益于有效地利用全球化。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存在孤立发展的理想状态,如何有所为有所不为,如何趋利避害,是中国置身于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
中国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面临着诸多理论和现实的重大课题,例如:如何在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情势下,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如何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际发展环境深刻变化的情势下,创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等。这些问题以时代为坐标,既带有中国特色,同时又具有世界意义。因而,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与破解,不仅具有民族的、特殊的意义,而且具有世界的、普遍的意义,更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以实践为基础的创新思维
理论创新的一个基本规律就是始于问题,基于实践。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实践是创新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也是世界文明发展逻辑中独特的伟大创造。如何在总结概括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系统化的中国理论,既是对中国思想理论界的贡献,也是对世界思想理论界的贡献。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尽管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在苏东剧变中遭受了重大实践挫折,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中曲折前进,屹立于世界大国之林。伟大的实践给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创造并留下了宝贵的遗产,这种创造仍在21世纪中不断延续,并为理论创新不断提供鲜活的素材。而理论创新的成果会引导实践进一步深化。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那样,要在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良性互动中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创新思维的基本要求就是尊重实践,在实践创新推动下敢于突破,勇于探索新理论新思想,在继承已有理论成果基础上继续前行。中国理论的一大亮点,就是社会发展观演进中体现的创新思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推动了当代中国的发展理念。从改革开放之初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理念,到代表先进生产力水平、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三个代表”发展理念;从科学发展观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鲜明体现了中国理论对世界发展经验包括发展理论成果的借鉴吸收,反映了中国社会整体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现实要求,客观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发展趋势理论化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中国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以人民为中心,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品质,也是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原则。在当代中国,理论的科学性与价值性是统一的。揭示世界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目的是为了服务于人类的存在与发展。解释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是为了满足人民的需要,是为了创造有利于人民生活的环境。如果背离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可能会违背我们服务人民的价值取向。理论实现的程度,取决于它满足社会和人民需要的程度。
发展是中国理论研究的主题。发展理论既涉及科学规律的问题,又关乎价值取向的问题。“五大发展理念”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典范。当代中国的发展观,本质上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其中的“共享”理念,直接表达了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思想。共享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力图纠正以往经济社会发展中“见物不见人”或者“只见少数人,不见多数人”的实践偏差,确立“现实的多数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民族为特色的话语体系
中华民族是富于创新思维的民族,也是善于表达自己思想的民族。中国理论博大精深,需要有一个既有中国民族特色又能为世界理解的话语体系。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深厚的理论思维根基,这决定了中国理论的话语体系要有以我为主的理论自信、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其最新成果,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我们自己民族特色的话语体系。例如,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中国梦”、“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五大发展理念”,等等,这些话语已经成为中国理论特有的民族化与时代化标识。
话语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在中国与世界的对话交流中,中国理论需要有国际交流中彼此能够听懂或理解的话语元素。只说自己能懂的话不行,还必须说别人听得懂的话,才有利于有效传播自己的思想与理念。在对外传播上,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理论话语体系,就要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加快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必然要求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同时这一过程也必然体现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创新过程。因此,当代中国与世界发展所决定的中国理论的时代性出场,不仅要实现西方学术话语的中国转换,更要推动中国学术话语的创造性生成,才能为更好地向世界有效表达中国,提供积极且可持续的智力支持。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原文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报]郝立新:中国理论创新的基本特征及其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