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底前全市将建成300个社区心理服务站点

20.10.2020  20:02

  中新网北京新闻10月20日电    “2020抗疫心理行动暨社会心理服务高峰论坛”日前在京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名心理专家、北京市16区社工委民政局干部和社会心理工作者共190多人,围绕新冠肺炎疫情下志愿者行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北京市社会心理人才培养等多个议题展开探讨。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在抗疫情中发挥重要作用

  论坛由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和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共同主办,北京知行合一阳明教育研究院和知子花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共同承办,以“社会心理学:时代巨变同行”为主题。

  北京市委社会工委书记、市民政局局长李万钧介绍,北京市民政主管682家养老机构、16家儿童福利机构、23家残疾人福利机构、355万户籍老年人、10.6万低保低收入人群、0.66万城乡特困人员、0.24万孤儿和事实无抚养儿童,分成五条抗疫战线,实行全封闭管理。

  他说,北京重点通过开展社区书记线上大讲堂、建立110个社区微信群、开通6条社会心理服务专项热线、依托街道社区社会心理服务站点(中心),加强社工和封闭社区居民的负面情绪疏导,将社会心理服务有机融合到疫情防控中,把民众生命放到最重要地位守护,严格落实“三禁止、三必须、三建议”,凡进必检,实现服务对象“零感染”。

探索具有首都特色的服务模式

  中国社会心理学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北京市发挥人才与机制优势,经过近十年探索,提出了城市社区“合理布局、广泛覆盖、就近便利”社会心理服务模式。

  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二级巡视员、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会长张青之介绍,北京于2019年颁发了《北京市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确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对接需求,按岗培训;育训结合,分层递进;引领创新,规范发展等人才培养四原则。目前,北京建成100家街道社区心理服务站(中心),2022年底前将建成300个社区心理服务站点。

  张青之称,北京还印发了《社会心理指导人才培训纲要》,提出探索社会工作者向心理服务专业化发展。到2023年,北京将初步完成社会领域心理服务人才培训、管理、评价和督导体系,以及社区准入和岗位管理制度,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运行机制,确保心理人才在基层第一线适岗尽用,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北京模式”。

  他指出,北京还将不断完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探索将社会心理服务纳入法治化管理轨道。

居民心理健康状况较好

  论坛上发布了《北京社会心态蓝皮书(2019-2020)》。蓝皮书显示,北京市居民的国家认同感均分为4.44,中值为3.5,表明北京市居民的国家认同感较高。

  幸福是所有人的追求。蓝皮书显示,59.8%的北京市居民比较幸福或非常幸福,其中女性居民的幸福感高于男性;31岁至40岁居民的幸福感最高。建议在社会心态培育工作中,应重点关注无业、失业或下岗居民,以及农民和军人,提高其幸福感。

  蓝皮书还显示,北京市居民报告的生态环境满意度得分为63.63(总分100分,中值50分),这表明居民对生态环境较满意;北京市居民的社会安全感均分为3.19,中值为2.5,这表明北京市居民的社会安全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此外,蓝皮书显示,北京市居民的心理健康得分为96.61(总分160分,中值80分),这表明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完) 【编辑: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