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空间格局持续优化 58个市级文化产业园区为城市赋能
郎园station里的网红斑马线。
798艺术园区。
中新网北京新闻11月30日电 (徐婧)搭载着青年艺术家作品的迷你小“专列”在798园区欢快奔跑;盘扣、宋瓷等传统文化元素在咏园触手可及;在郎园station,曾经的国营老厂成为集咖啡馆、餐厅、花店等场景的文化空间……多种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正在北京的沃土上遍地开花,不断满足民众多样化、高品位的文化需求,也为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注入强劲势能。
精准帮扶 惠企力度不断加强
记者从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中心获悉,截至2022年9月,文化产业园区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贡献达60%。今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单位已达1307个,实现收入5395.5亿元,同比增长4.4%;形成资产1.5万亿元,同比增长16.9%。
在科技为文化赋能、文化为城市赋能的时代趋势下,以长安街和中轴线为核心,纵横分布的58个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已逐渐成为北京市文化产业蓄积磅礴能量、释放强劲发展动能的主阵地。
文化产业园区能够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真招实策,精准帮扶。据介绍,面对疫情冲击,北京市迅速制定出台《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促进文化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北京市支持文化金融融合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投贷奖”“房租通”“风险补偿金”等助企纾困“及时雨”,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真金白银。
据《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白皮书(2022)》数据显示,2021年,北京市通过“投贷奖”政策支持564家文化企业和金融机构约1.95亿元,通过“房租通”政策为1211家小微初创文化企业提供房租补贴9200余万元,共为2332家旅行社暂退质保金约11.02亿元。截至2021年末,北京市中资银行文化产业贷款余额1855.1亿元,文化及相关产业贷款有贷户数9089户,同比增长14.7%,惠企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惠企力度不断加强。
“产城融合” 新业态发展动力强劲
在一系列精准有力的“组合拳”助力下,北京市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丰硕成果不断显现。798艺术区入选首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北京市文化旅游体验基地;借鉴中式园林造园精髓,承载了非遗创作、研发、设计、试制、展示、销售、体验、培训等丰富业态的咏园,自2019年6月28日正式开园后,吸引了湘西传统工艺工作站、宋瓷有礼体验馆、宋式美学、梨园一梦、万物皆可盘等多家非遗工作室入驻,先后开展了“文化进万家”“元宵雅集,以花为媒”“致敬女性,向美而生”等一系列活动,助力非遗作品创作及对外交流展示。
同时,北京不断推动文化传承与城市更新有机融合、充分挖掘利用好工业遗存的历史文化和时代价值,以文化创意、数字科技驱动传统商圈、商业综合体转型升级等多种创新举措,涌现出莱锦文创园、北京坊、郎园Vintage、751D·PARK北京时尚创意广场、首钢文化产业园等优质文化产业园区,孕育孵化大批优质文化企业,为首都文化产业发展持续注入新鲜血液。
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中心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北京市始终坚持抓产业就要抓园区,先后出台了市级园区认定管理办法、推进园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及“园区服务包”“投贷奖”“房租通”等多层次政策举措,形成了走访调研聚需求、精准服务对资源、一园一策促发展的工作链条。加快推进园区重点工作落地,加大推动重点园区转型升级,不断完善园区统计监测机制,持续加大政策纾困、资源对接力度。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目前,北京文化产业持续复苏,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发展,新业态发展动力强劲,文化与旅游、体育、商业、乡村振兴等领域深度融合,首都文化空间大格局加快构建,文化产业集聚水平、发展质量显著提升,“产城融合”不断激发产业活力与场景魅力。(完) 【编辑: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