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对口直升校增至8对

03.02.2015  17:59

  今天上午,东城区教育综合改革推进部署会在东直门中学举行。今天的大会上,共有9对、18校次签订《合作协议》,结成深度联盟校,分别在一体化管理、对口直升、特色教育三个方面开展联盟合作。东城区的教育均衡化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9对深度联盟校

  共18校次

  3对对口直升校

  深度联盟中最显眼的是增加了三对对口直升的学校。这三对学校实行“老生老办法、新生新办法”,三所小学今年招收的新生在六年后毕业时,将有一定比例的学生直接升入对应的中学。

  加上此前5对有对口直升关系的学校,目前东城区对口直升校数量已经达到8对。

  新增

  安外三条小学——第一七一中学

  今年入学新生六年后30%直升

  北新桥小学——东直门中学

  今年入学新生六年后30%直升

  景泰小学——文汇中学

  今年入学新生六年后10%直升

  逐年增加10%直至50%

  原有

  东四十四条小学——第五中学分校

  30%直升

  新开路东总布小学——第一六六中学

  50%直升

  新鲜胡同小学——第二中学分校

  30%直升

  汇文一小——汇文中学

  30%直升

  前门小学——前门外国语学校

  30%直升

  4对一体化管理校

  四对学校实行“一体化”管理,即:师资一体化、管理一体化、教研教学一体化、学生评价一体化。早先东城区的“一体化”管理学校已经有17对,如今东城共有21对“一体化”学校。

  第五中学——第一中学

  分司厅小学——第一中学(小学部)

  东直门中学——第一六五中学

  第二中学——第二十四中学

  2对特色教育校

  地坛小学——安外三条小学

  现代职业学校——第一七九中学

  4个教育集团

  共23校次

  在上午的大会上,东城区正式组建了北京二中、五中、广渠门中学、史家小学四个教育集团,涉及23校次。

  这四个集团以四所改革项目校作为试点,在盟、贯、带多校区相互集成的基础上形成教育集团式管理模式。即:依托品牌名校的带动作用,依据共同的办学理念和章程组建学校发展共同体,在战略规划、日常管理、课程建设、教师发展、设施使用、学段衔接与联合育人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品牌共创、教师交流、跨校选课等,进而实现共同体内优质教育资源品牌的辐射推广与合成再造。依循“优质导向、专业引领、主体激发、创新驱动”的策略,实现学校办学的优质特色。

  北京五中教育集团

  第五中学、第五中学分校、第一中学、国子监中学、

  方家胡同小学、东四十四条小学、北京外国语学校

  北京二中教育集团

  第二中学、第二中学分校、

  第二十四中学、新鲜胡同小学、史家实验学校(曙光小学)

  北京史家教育集团

  史家胡同小学、东四七条小学、西总布小学、

  史家小学分校、史家胡同小学低年级部(遂安伯小学)、

  史家实验学校(曙光小学)

  北京广渠门中学教育集团

  广渠门中学、龙潭中学、崇文门中学、

  花市小学、第九十六中学

  15对高校合作校

  东城区借助“首都高校支持中小学教育特色发展项目”,积极推进与首都高校、社会教育机构合作办学。

  近日,已经有10所中小学正式挂牌成为高校及艺术院团支持的实验学校。今后,高校和艺术院团将全面参与这些学校的办学,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小学艺术教育、体育教育、国际教育、师资培训、课程建设、学科建设、学生培养、教育科研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目前已经确定的共有15对合作办学联盟。

  首都体育学院 安外三条小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五中教育集团

  第五中学

  第一中学

  国家大剧院 第一六六中学

  校尉胡同小学

  中国教育学会 北京史家教育集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广渠门中学教育集团

  广渠门中学

  第九十六中学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 革新里小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第二十五中学

  第五十五中学

  第六十五中学

  第一零九中学

  6对打破壁垒校

  去年9月,广渠门中学和龙潭中学实现“一体化招生”。龙潭中学初一年级招收4个班,与广中的10个班共同在广中上课。所有14个班的学生统一编班,统一管理,全面享用广中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

  今年,东城计划让更多的学校实现这样的资源共享。目前确定了6对“打破学校壁垒”的人才联合培养学校。

  同时计划选取两三所示范高中,探索与大学建立“5+2”直培机制。

  1 第五中学 第一中学

  2 东直门中学 第一六五中学

  3 第二中学 第二十四中学

  4 第一六六中学 第一二五中学

  5 广渠门中学 龙潭中学

  6 广渠门中学 崇文门中学

  亮点

  “学院制”让学生

  术业有专攻

  为了给学生提供个性化成长的空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东城区提出“学院制”这一实践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东城今年成立“青少年学院”。青少年学院依托教委直属单位、校外教育单位建立文艺学院、科技学院、体质健康学院和国际学院。按照学科门类、资源分布,在学区、学校、资源单位等地设立学院课程中心及实践基地,承担学生学院课程学习任务。

  简单地说,就是由青少年学院,整合全区校内外的学科资源、文艺体育资源、科技资源等,建立一套“区级课程”。开设从小学到高中覆盖各学段丰富多彩的个性化选修课,将学院课程纳入到学区、学校的学生课程体系之中。以特级教师、骨干教师为学院师资队伍的基础,同时吸纳高校科研院所,国际顶尖领军级人物做学院导师。

  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通过网上选课进入不同学院学习。学生可以跨年级、跨学校在全区范围内自由选课。东城的学生今后将拥有“双学籍”,既有本校学籍,也有“青少年学院”的学籍。学生在学院内的学习记录也将纳入学生的学籍管理系统,作为学生综合评价评定指标。

  具有一定个性特长、获得学分和成果认定、通过审核的学生可进入学院中长期课程班系统学习。并实施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和社会科研机构一体化培养。本报记者 李莉 J063


  京报网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京报网网:XXX(署名)”,除与京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5202099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京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