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黎晓新荣获2015年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
附:黎晓新教授先进事迹
黎晓新教授1986年在联邦德国获得博士学位,归国近30年来,一直工作在眼科临床一线,专注于眼底病(玻璃体视网膜疾病)领域,把临床与基础研究紧密结合,注重转化研究,用基础研究成果指导临床、开发生物药物、技术与设备,取得了系列性和创新性成果。她是我国现代玻璃体手术的主要开拓者,完成了我国第一例复杂视网膜脱离硅油填充术、第一例黄斑裂孔手术。2004年起担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组长,2007年当选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
她创建我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防治模式,主持制定卫生部《早产儿用氧规范和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南》。她在北京市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之间、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之间创立了北京市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防治网,推动全国早产儿眼病筛查,有效降低了ROP的发病率,将北京地区该病的发病率从1994年的20.3%降至2005年的10.8%,减少了儿童盲。为此她获得了2008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宋庆龄儿童医学奖。
她应用傅里叶变换研究视网膜电图震荡电位的频域特征,成功地从视网膜电图b-波上分离出震荡电位,为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的诊断与评估找到了客观、可重复测量的敏感指标,该方法得到各国学者公认并成为各公司生产电生理设备的常规参数。该研究成果1995年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她致力于视网膜玻璃体手术和眼底疾病的研究和治疗,开拓我国眼玻璃体显微外科,提高视网膜脱离手术的成功率。开展对视网膜脱离的发病特点、发病机制和治疗模式的系列研究,使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栖身世界前列。她时刻跟踪世界眼科发展的前沿,近年来在国内率先开展老年性黄斑病的手术治疗和眼部肿瘤的局部放射治疗等新技术,在研究黄斑变性疾病的发病机理上不断取得突破,发现了国人进展期老年性黄斑变性表现为脉络膜血管瘤样扩张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她针对国人高发的脉络膜血管留样扩张,率先开展PDT、TTT等治疗,为普及、推广与合理的选择治疗方式提供数据参考;组织制定了《中国老年性黄斑变性临床诊断治疗路径》、《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诊疗指南》,推动国内黄斑变性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规范化治疗。研究成果在近200家单位得到应用和推广,提高了我国眼底病的治疗水平,获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她组织多中心流行病学调查,完成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流行病学调查;她采用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确立了高度近视黄斑孔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模式,结束了国际上关于该病治疗模式的争论,降低了致盲率。她组织贝伐单抗对湿性老年黄斑变性的多中心前瞻整群随机对照临床实验,创新性用6周间隔取代4周间隔治疗,减少年用药量和费用。研究成果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黎晓新教授擅长复杂疑难重症手术,救治了上万例重症和手术失败后转诊的患者,深受患者信任。
她长期担任中央保健工作。曾成功地为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武官曹荣飞同志治疗由于美国轰炸造成的眼外伤,使曹荣飞同志恢复视力,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嘉奖。
她对患者极端热忱。凭借高超的技术和极端的责任心,使上万名患者重见光明。她热心于我国眼底病事业的发展,经常深入边远贫困地区对当地医生进行传帮带,经她培养的几百名学生在国内各地发挥着诊治眼底病的生力军作用。现在她接诊的患者,60%以上来自全国各地。在她的带领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已经成为教育部重点学科、卫生部重点专科。教育部《视觉损伤与修复(北京大学)》重点实验室,北京市《视网膜脉络膜疾病诊治研究》重点实验室。
她先后完成国家“十五”、“十一五”、“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1项,现在是“973”首席科学家、教育部《视觉损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北京市《视网膜脉络膜疾病诊治》重点实验室主任。20年来以第一作者或责任作者发表论著145篇(其中SCI收录的外文论著76篇),他引达1292次。她重视技术进步,实现或指导了10项专利技术发明并拥有2项软件发明版权。主编《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学》、《现代眼科手册》等五部专著(人卫出版社),应邀完成国际视网膜学权威专著《RETINA》第71章的撰写。先后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二等奖2次,广东省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
黎晓新教授注重国际交流,成功组织过世界眼科大会和亚太眼科年会等活动,应邀在世界眼科大会、美国眼科年会、欧洲眼科年会等大型国际会议上做专题学术讲座,她是亚太地区玻璃体视网膜学会主席,亚太地区眼科学会常委、临床指南委员会主席。2004年起担任《Graefe’s Archive for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Ophthalmology》杂志编委。2007年担任美国眼科学会全球顾问委员会(12人)委员,是唯一获此职位的中国人。2012年被推荐选举为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
她热心于教育事业,培养了数十名博士生、硕士生。她领导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从20多年前的只有6张病床的科室,建成为如今的全国和北京市专科医师教育培训和考核基地。黎晓新教授为我国眼科教育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坚持十余年举办眼底病学习班,为全国培养了几百名眼底病专门人才,其中一些人已经成为当地的学术骨干。她特别关注边远地区的眼科发展,足迹遍布西部、边远地区。她获得了亚太眼科学会颁发的“最佳临床教师金苹果奖”,和中华医学会“眼科杰出成就奖”和“金苹果奖”。
黎晓新教授主持并完成了国家十五攻关、十一五支撑计划、973、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是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她多次应邀在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进行学术报告,提高了我国眼科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
黎晓新教授现在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北京大学眼科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荣誉主任委员、眼底病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会长。她是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亚太玻璃体视网膜学会主席、美国眼科学会全球顾问委员会委员。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德奥分会会长。她兼任《中华眼底病杂志》总编辑、《中华眼科杂志》副总编辑等。
黎晓新教授曾经多次获得奖励:她获得过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2008年获宋庆龄儿科医学奖(第四届)、2009年获中国女医师协会五洲女子科技奖(注:中国女医师协会五洲女子科技奖是面向全国女医师工作者的终身荣誉科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