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奋斗 科学报国|“曲周精神”是实践“不忘初心”的一面镜子
多年来,中国农业大学的团队一直坚持深入农业生产一线,把理论创新、技术突破、规模应用融入对农业的热爱、对农民的关心、对农村的期待之中。他们坚信,只要一步一个脚印,终究能探索出一条中国农业的绿色发展之路。(6月5日,新华网)
为治好曲周这片寸草不生的盐碱滩,46年来,中国农业大学科研群体扎根这里,挥洒汗水和热血,有的甚至长眠在此。如今的曲周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盐碱窝”。一代又一代的农大人为探索农业发展绿色之路,书写出一段感人、精彩、传奇的“曲周故事”,创造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曲周精神”。
当前,各地党员干部正大力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日前召开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明确强调,要宣传正面典型,宣传党员干部身边可信可学的先进人物,推广一批可复制可普及的好经验。笔者认为,中国农大人46年探索农业发展绿色之路,正是我们践行“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一面镜子。
扎根奉献体现“守初心”。从1973年师生们接到关于改良盐碱土的指示,立即奔赴盐碱地较重的曲周。当他们看到盐碱地带给老百姓的苦,忘记了自己住的是漏风、漏土、漏雨的“三漏房”,吃的是高粱面、红薯干、茅草根掺在一起的“三合面”,喝的是“苦咸水”。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一门心思把自己的所学用到治理盐碱地上,让老百姓生活好起来。正是他们心中装着饱受疾苦的群众,坚守了这份初心,才有了46年来坚持不懈的这一不竭的精神动力。“改不好这块地,我们就不走。”一代一代中国农大人为百姓解盐碱之难,何尝不是全新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彰显,何尝不是把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体现。正所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也正是农大人牢记初心,扎根这里,持续攻关,昔日的“盐碱滩”才最终变成了“米粮川”。
创新为民体现“担使命”。“人住在哪里,才会真正琢磨哪里的事情。吃住在村里,才会真正考虑乡村的需求。”体现了一代代中国农大人最朴实的担当。从学校到实验站,再到农家小院,为的是更贴近百姓的心,观察研究更真切。这充分说明,一代代农大人真正把治理盐碱的重任抗在了肩上,挂在了心上,他们不局限于曲周,甚至将眼光放大到全国的低产田,把为全国低产田的治理当作时代使命。正是有他们勇于担当负责,积极主动作为,保持斗争精神,也正是有他们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无私无畏的勇气,才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不仅曲周人民的温饱得以解决,还推动了我国涉及3.8亿人口、4.7亿亩耕地的低产田治理。如今,他们担当不停步,又着手探索解决水资源紧张、农业生产资源环境代价大等难题。
一代代中国农大人创造的“曲周精神”,其实告诉了我们如何成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践行者。守初心、担使命,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融入到为民分忧解难中,体现到每一个服务决策的思维中,体现到每一项具体服务的落实中。只要跟上时代要求,跟上实践要求,跟上人民要求,就能让我们做出不负人民重托,不愧历史的选择,扎根基层、服务人民。只要心中有民,时刻想着群众的大事、小事、紧要事、烦心事,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难题,就能在“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中不断创造新作为。(金羊网文/邓尤福)
【专题】中央、地方媒体对我校扎根河北曲周46年服务乡村振兴先进事迹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