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奋斗 科学报国 | 曲周典型事迹在师生中引起热烈反响(8)

11.06.2019  21:10

本网讯 连日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教育部微言教育、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等媒体平台相继刊发、播出了我校师生扎根河北曲周大地,46年如一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爱国奋斗,科学报国。从改土治碱到综合发展,从乡村振兴到绿色发展,一代代农大人把青春的汗水洒在曲周大地,以大地为书,以阡陌为笔,书写着锦绣时代的青春答卷。系列报道在师生中及社会引起热烈反响。

国际学院党委书记陈明海表示,近期通过各种形式认真学习了曲周人民和农大师生战天斗地、改土治碱的生动事迹,被老一辈农大人怀揣理想、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深深感动着。从改土治碱到科技小院,这是农大精神一代代薪火相传的典范,勇于担当,善于作为,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他们用实际行动秉承着“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训,践行和凝练了“责任、奉献、科学、为民”的曲周精神。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深入学习领会,值得我们在教书育人工作中不断的学习和传承。

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刘尚民表示,46年前,老一辈农大人走进曲周改土治碱,充分诠释了中国农大“解民生之多艰”的校训,新时代的农大人走进“科技小院”,开拓了“育天下之英才”的新途径。农大人在曲周半个世纪的历程是全体农大人坚定地践行校训的缩影,让我们作为一名农大人深感骄傲,也让我们将中国农大建成中国特色、农业特色的一流大学更有信心。

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苏保忠说,秉校训,为民服务解难题;守初心,扎根土地农大人。这些天来,一直被曲周精神所感动,作为中国农业大学的一名教师,一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承“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训,做好教书育人工作。一是不断加强学习,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思想、意识和能力;二是要在工作中将老百姓的需求当作是自己的工作动力;三是要把自己在工作上热情投入积极转化为实际成果,有奉献,有担当,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赵少华说,我校师生扎根河北曲周46年服务三农的事迹,令人感慨,让人振奋。曲周精神,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探索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一代又一代农大师生奉献精神的体现,更是农大人“爱国奋斗、科学报国”的生动展现。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名思想理论课教师,我坚信:只有将理论送进学生的心田,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才能真正做到不忘初心,情系三农,矢志奋斗,为国添彩。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把曲周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去,在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价值教育、道德情操教育等专题教学中讲清讲透曲周精神,把曲周故事作为农大思政课的特色故事,把曲周精神打造成为农大人的精神家园。

生物学院副书记兼副院长饶晓盼表示,曲周精神系列宣传报道在朋友圈刷屏,不仅让农大师生,更让我身边的朋友们领略了一次“农大风采”。看似光鲜亮丽的背后,其实是农大人前赴后继扎根曲周46年,不辞辛劳战天斗地的结果。5月份曾带领学院师生到曲周试验站和科技小院现场参观学习,深受震撼,感同身受。我认为,正是因为农大人骨子里的民生情怀和科学精神,才让遍布曲周的盐碱地诞生了农业领域的“两弹一星”,相信农大师生会秉持“解民生之多艰”的初心,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科学精神,为我国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绿色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园艺学院2016级党支部书记王世尧说,46年来,农大人在曲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曲周精神”秉承中国农大百年历史积淀,以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敢为天下先的创新追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创新魄力,深刻诠释了“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训,是新时代师生“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的生动写照。

信电学院本科生马超表示,“曲周精神”是我校师生扎根基层服务农民,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去真正服务于中国最广大劳动人民的生动写照。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用科技去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把学术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了“顶天立地”。这次学习也使我对“解民生之多艰”有了更深层的理解,曲周工作者秉持的“零门槛,零距离,零时差,零费用”的工作准则,立足田间地头,深入农户耕作劳动的作风使我尤为感动,这是心系农村疾苦,解民之多艰的生动诠释,是农村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传承的精神品质。

科技小院研究生赵向阳表示,2017年4月第一次来曲周,那时候做完实验会到处走走转转,住宿楼一楼的展厅是我认识曲周精神的开始。记得很多次吃完饭走到大厅都会被吸引,去反复思考那一代的科学家是怎么做出这样的“丰功伟绩”。在这里生活两年来,和农民的接触,听他们讲述的过去的事情,让我更加充分的认识了曲周精神,这是一段有血有肉的故事,更是一种时代精神。有热爱、有责任才会有改土治碱的成功。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一定要学农、爱农、服务于农,接过前辈们的接力棒,把曲周精神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科技小院研究生张俊娜说,2018年6月,从青岛出发,经历了11个小时的火车,我第一次抵达曲周这块土地,也就是从这一刻起,我成为了曲周精神的又一代接班人。半年来,我从曲周精神的历史学起,深入基层开展实践,开展农民培训、录制果树管理小视频、引进捕食螨等生物防治技术,以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做着接班人应做也必须要做的事情。这期间,因为生活条件差抱怨过,饮食不适应难受过,甚至由于下地劳动太累痛哭过、放弃过,但是当听到农民一句“有你们的帮助指导真好”时,所有的辛酸苦楚似乎都不重要了,这一刻我肩上多了一份责任,更增加了一种信念,农民需要我,我就可以发挥我的价值。我愿做新一代曲周精神的接班人,扛起一份责任、奉献一段青春、利用一项科技、为民服务一生。

资环学院学生巨丁俣表示,这些天来通过对曲周典型事迹的深入学习,再一次深切地感受到了“责任、奉献、科学、为民”的“曲周精神”。老一代农大人用自己的坚持、勤劳将白茫茫的盐碱地变成了如今的良田沃土;一代又一代的农大人,他们不断坚守着曲周科技小院,用自己的一点一滴付出,换取了曲周农户们的绝对信任,换取了曲周粮食产量的不断增产增收。身为农大学子,我们要不断发扬曲周精神,学习师兄,师姐,老师们的坚持不懈的精神,为中国农业绿色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