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教育]高校社科界大咖齐聚一堂 学习十九大精神进行时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宣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向纵深发展,11月2日,教育部党组召开高校社科界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座谈会。教育部党组成员王立英出席会议并讲话,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刘大为主持会议。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顾海良,十九大代表、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于鸿君,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沈壮海,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向明,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刚等九位同志围绕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论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和“两步走”新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教育思想、牢牢掌握意识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党的建设新要求等做了交流发言,并就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等畅谈了思路举措。
王立英指出,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实现了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历史性飞跃,奠定了新时代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政治基础。高校社科界作为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和理论创新的重要力量,要把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作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鲜明主题主线,进一步增强政治自觉。要带头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落实“四个服务”,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十九大提出的各项任务上来,在高校社科界迅速兴起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热潮。
王立英强调,高校社科界要把宣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首要政治任务,进一步增强理论自觉。要在学懂的基础上研究透、在武装头脑上作出新贡献,在弄通的基础上传播好、在指导实践上作出新贡献,在做实的基础上推广开、在咨政建言上作出新贡献,在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特别是在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走在前列。
王立英要求,高校社科界要把加快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检验标准,进一步增强行动自觉。要坚持党的领导、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根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评价体系。要把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与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推进“双一流”建设、深化巡视整改等结合起来,加快规划战略布局、加快深化综合改革、加快提升发展质量、加快破解发展难题,不断开拓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局面。
刘大为对贯彻落实座谈会精神提出明确要求。要抓好传达,在高校领导班子中认真组织学习;要抓紧落实,制定工作方案,排出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推动落地见效;要抓住重点,把宣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中之重,加快推出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
部分党的十九大代表、教育部社科委委员、高校负责同志、国家高端智库、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高校中青年学者代表以及教育部相关司局负责人等40余人参加了会议。
新时代开拓 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境界
新时代的丰富思想内涵,开拓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境界,提出了新要求、明确了新路向。特别是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和科研工作者来讲,要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深入学习和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系统论述,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根本要义和基本方略的理解与把握。
二是要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在各个相关学科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与发展中予以贯彻和落实,特别是在相关学科的教材体系建设中,集中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最新成果,与教材体系的新发展进行科学、有机结合。
三是要在学好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突出用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观点,特别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上下功夫、见成效。
牢牢掌握 新 时代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作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要求全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高瞻远瞩,意义深远。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坚持的原则包括: 一 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方法; 二 是坚持中国情怀,面向传统; 三 是坚持开门研究,创造性借鉴西方一切有益的理论、概念、话语与方法;四是坚持走出书斋、走进实践、走进田野;五是坚持推动以学科方法论为基础进行主干学科学术规范和话语体系建构工作;六是推动学术评价转型,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规范与评价体系。
构建有国际影响的中国理论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 是要充分认识学术大师在构建中国理论、产生国际影响力方面的作用和重要性; 二 是要充分认识到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 三是 要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学风建设;四是要高度重视青年学者的发展成长;五是要针对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中急需开展研究的世界性、综合性、系统性的重大学术理论问题。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建设教育强国
北京师范大学将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内核,发挥教育学科优势,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一是深刻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以习近平教育思想为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指南,全面引领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创新。
二是继续深化师范教育特色,牢牢抓住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和新要求,让北京师范大学成为时代领先的、有国际影响的中国特色高等师范教育领航者。
三是加快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建设教育强国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教育家,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培养更多品学兼优的教育工作者。
四是积极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改革发展的有益经验,积极向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播中国教育的成功经验。
五是继续加强国家教育与社会发展高端智库建设,服务新时代国家重大教育战略规划。
六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积极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青年一代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为全球治理贡献 中国智慧和力量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国国际交流工作的行动指南,也是人类发展到21世纪的共同需要。
新时代,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指导,中国可以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积极促进现有框架下国际贸易体系和国际货币体系变革,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等重大战略构想在国际社会全面制度化并稳步发展扩大。
新时代,高校社科界应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指导,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树立正确的学术学者评价导向。面向新时代,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敢于并善于坐庄操盘的优秀人才。配合党和国家的战略需要,举办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的大型学术论坛,如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世界哲学大会、世界反贫困论坛、全球治理论坛、全球巨大灾难防控论坛等。
切实加强和改进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深刻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要求,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高等学校及其思想政治工作者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光荣职责和任务。
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要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与时代前行、理论前行、技术前行和青年大学生人生前行的同步中始终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引导力。要做好“融”字文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及青年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要为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知实践创造条件,让青年大学生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增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要加强制度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高校治理体系的内在灵魂,同时,以制度刚性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保障思想政治工作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 重在制度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一系列党的建设新要求,多数都需要通过制度建设加以保障,以下三项制度建设非常重要。
一是改革国家监察制度,扎牢反腐的制度之笼。制定国家监察法,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产生国家监察委员会组成人员,从法律制度上解决国家监察权的定位问题,为国家监察机关更好地履行反腐败职能提供制度依据。
二是健全有效的激励约束制度,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组织保证。今后的正风肃纪,既要重点查处乱作为、不担当问题,让领导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又要建立激励和容错纠错机制,让领导干部敢于担当、勇于负责,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三是坚持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有机统一,完善党内法规制度。增强依法执政本领,健全党内决策机制,推行党务公开制度,构建党内监督体系,完善巡视巡察制度,都需要不断完善党内法规体系,加快形成覆盖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有机统一,统筹做好党内法规的立改废释工作,保证党内法规效力的稳定性和长期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两个阶段”战略设想,回答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如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问题。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经过长期、有步骤、分阶段的努力,在此过程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是主题,关键词是“全面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继承性、连续性和阶段性。
第一阶段,2020年之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三个五年规划,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大幅度跃迁;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将显著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建成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第二阶段,从2035年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2050年,中国人均收入水平、人类发展水平、主要现代化指标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提高至0.90以上。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科技实力大幅跃升,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领先,世界地位更加凸显。共同富裕目标基本实现,全面建成美丽中国,全面建成“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培养新一代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王向明 )
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推动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作出新贡献,是每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育工作者的应尽义务与神圣职责。
要紧紧抓住新时代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高校理论工作者要紧紧围绕新时代的重大基本理论问题,结合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关于教育发展的一系列要求,特别是如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如何富有实效地培养新一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等重大问题展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高校的教学和理论研究,其出发点和最后的落脚点都必须紧紧围绕为人民办教育的崇高理念,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的,来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要贯彻落实“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
推动新思想 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首要的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第一,要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一是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二是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第二,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一是根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内容,全面修订教材和教学内容。二是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学研究,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三是要增强教育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头脑。
第三,要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一是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向学生提供教学内容,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二是通过课堂深度讲授,讲深、讲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是通过网络与课堂的深度融合,解决 “学生怎么学习”“教师怎么讲授”“师生怎么互动”“成绩怎么评价”“教学怎么管理”等五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