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发学院发展管理系教工党支部组织在线党课学习讲座

24.04.2020  19:46

本网讯  4月22日下午,人发学院发展管理系教工党支部在腾讯会议平台组织在线党课学习讲座,李小云教授受邀主讲“后‘疫’时代的乡村振兴”。本次党课,由发展管理系教工党支部书记王妍蕾主持,持续2个多小时的讲座吸引了人发学院内外近200名师生党员的参与。

李小云教授首先梳理了作为议题的乡村振兴的若干历史线索。他指出,1949年之前,随着西方现代性传入中国,乡村被视为中国现代化的障碍,改造乡村成为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革命前辈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提出农民是无产阶级同盟军的思想。农民既是革命的中坚力量,为革命提供支持,但革命成功后农民又成为我们改造的对象,形成了一种逻辑上的张力。直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农村、农业、农民仍然是现代化改造的对象。1978之后,农民数量减少,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下降,乡村衰落。因此,城乡的不平衡本身并非自发性现代化的必然结果,把城乡二元结构与工业化、现代化连接是片面的。

李小云教授还分析了从工业主义到新乡村主义的转折过程。他指出,工业化使生产地与居住地分离,迫使劳动力远离居住地。工厂的设置不是基于劳动者居住的距离,而是基于节约资本的考量。城乡二元结构不能保障农民劳动者的基本权利,由于不能解决户口,产生了教育、医疗等一系列问题。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2004年以后逐渐设立农村低保制度,我国开始了反哺农业、农村、农民,推动了新乡村主义的发展。社会、生态、环境观念的转变,也促进了从工业主义向新乡村主义的转折。

李小云教授提出,农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40%,工资性收入的主要来源是打工收入。疫情带来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停工,三个月的停工给农民收入带来巨大损失。此外,疫情发生后,禁止聚集性聚餐,许多餐饮小店不能开张,农民经营性收入遭受难以弥补的损失。

乡村是阻隔新冠病毒入侵的“净土”吗?针对该问题,李小云教授精辟地指出,乡村本身不具有抵抗病毒入侵的能力。按照现在乡村的卫生状况、管理状况、医疗水平,如果流动到城市的乡村人口全部返回乡村,乡村将成为疾病发生的高风险地区。乡村现在之所以感染率低,是因为乡村人口少。从这点上来看,不能认为乡村是阻断新冠病毒入侵的“净土”,而是大量乡村人口流入城市,分担了乡村的压力,是城市救了农村。

李小云教授认为,受疫情影响,外资企业会减少,出口产业会受到影响。后疫情时代,我们需要对内放活,调动内生动力。瞄准国内的十四亿市场,解决要素流动的经济性、社会性问题。乡村的未来是人、财、物、技术等要素的充分流动。资本到乡村、人才到乡村,乡村就会成为一个崭新的产业空间。但应注意,不是把污染留在乡村,不是逆城市化,而是调整乡村产业结构,变成新的业态。疫情既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面临的挑战,也让我们看到了机会。

在互动环节,与会师生党员踊跃发言,围绕要素流动的政策干预、乡村振兴的金融突破口、NGO为农村发展服务的方式等多方面问题与李小云教授进行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