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强校 | 我校教师冯晓龙以第一作者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杂志发表学术论文
本网讯 近日,经管学院教师冯晓龙以第一作者在学术期刊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杂志发表题为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livestock production in pastoral areas of China 的文章。该研究是冯晓龙老师与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仇焕广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潘婕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唐建军副教授(通讯作者)的共同研究成果。该研究实证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我国牧区畜牧业生产的影响。
草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约占国土面积的40%,主要分布在西北生态脆弱地区,是干旱半干旱和高海拔地区的主要植被。草原是重要的生态资源和宝贵的生产资料,是牧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在保障牧民生产生活、促进牧区生态平衡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过去二十年里,我国草原牧区干旱发生频次、强度、范围均呈增加态势,降雨量呈降低趋势。未来随着全球平均温度上升,大部分地区发生高温极端事件的频率将增高。然而,现有文献并未对在微观层面科学分析气候变化对牧户畜牧生产的影响。气候变化效应评估是制定应对措施的基础,因此科学地研究气候变化对牧民生产生计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该研究基于青海、甘肃和内蒙古三省959个牧户在2015、2017年的面板数据,结合过去40年的气象观测数据,采用标准的李嘉图模型实证分析长期气候变化以及短期的极端天气对牧户牲畜养殖经济利润、载畜量的影响。
研究发现,以2015年不变价格计算,气温每上升一摄氏度,每只牲畜(标准羊单位)的经济利润将下降6元,户均畜牧养殖经济利润将下降7213元/年。另外,年降雨量每下降10毫米,每只牲畜(标准羊单位)的经济利润将下降1元,而对户层面畜牧养殖经济利润无显著影响。研究还发现,不同养殖规模的养殖户对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有调节作用,气温上升对大规模户的负面影响程度要明显大于小规模户,而小规模户对降雨量增加的收益程度要大于大规模户。
研究成果有如下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系统性地提出了充分考虑了牧户适应性行为的气候变化影响微观畜牧业生产利润的理论机制,并运用大量调研数据进行了实证验证。第二,切实加强草原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为政府部门制定针对牧区的气候变化应对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创刊于1972年,为JCR Q1区期刊,主要发表环境类跨学科研究成果。
文章全文链接:
https://authors.elsevier.com/sd/article/S0048-9697(20)383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