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刘晓光:从价格“U型”回升展望2017年中国经济运行

28.02.2017  05:07

一、2017年开局价格完成“U型”回升

首先,从消费领域来看,CPI呈现出明显的“U型”回升,且属于由经济基本面驱动的趋势性变化。2017年1月份,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5%,比2016年全年涨幅继续提升0.5个百分点,而此前2016年CPI同比上涨2.0%,已经比2015年涨幅扩大了0.6个百分点。从一个更长的视角来看,从2014年1月份至2017年1月份,各层级的CPI均呈现出一个明显的“U型”走势。进一步分析发现,1月份CPI的强劲反弹,基本可以排除春节假期因素主导的可能,而是属于由经济基本面驱动的趋势性变化。1月份食品CPI同比仅上涨2.7%,剔除食品的CPI同比上涨2.5%,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上涨2.2%,即各层级CPI均比2016年有明显的上升。同时,2017年的春节日期及前两年基数效应与2014年高度相仿,对比可见,2014年CPI涨幅同样为2.5%,但是食品CPI同比上涨达3.7%,剔除食品的CPI同比仅上涨1.9%,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也仅上涨2.0%。此外,2016年春节(2月份)食品CPI达到7.3%,总体CPI才仅有2.3%。这些对比充分说明,相比以往年份,2017年1月份CPI上涨受春节因素的影响较小,基本可以排除由春节因素主导的可能。可见,1月份CPI的大幅回升属于由经济基本面驱动的趋势性变化,受春节因素的影响较小。相反,由于2016年春节在2月份,食品CPI有较强的基数效应,这会导致2017年2月份食品CPI可能会产生明显的回落,但这反而是暂时性的波动,不宜过度解读,CPI将于后续月份再度回升。

其次,从生产领域来看,PPI完成“U型”回升的态势更为明显。2017年1月份,中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6.9%,相比2016年全年1.4%的跌幅,急剧提升8.3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PPI涨幅更大,达到9.1%。事实上,自2016年9月份起,PPI同比已经由负转正,2016年全年跌幅比2015年收窄3.8个百分点。从更长期的视角看,从2011年1月份至2017年1月份,无论是PPI同比指标,还是PPI绝对水平,都呈现出一个非常明显的“U型”走势。当前PPI绝对水平已经恢复到2012年年中时期,即PPI开始下滑的时点。这说明从价格水平来看,中国经济正在快速摆脱通货紧缩的压力。

再次,从进出口贸易来看,进出口价格指数同样呈现出“U型”走势。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出口价格指数和进口价格指数开始出现企稳回升的态势,反映了贸易形势回暖,尤其是进口价格指数回升态势比较明显。从更长时段来看,同CPI和PPI走势类似,进口价格指数也呈现出一个典型的“U型”走势。

最后,综合来看,GDP平减指数表现出强劲的“U型”回升态势。2016年四季度,GDP平减指数达到2.9%,不仅实现由负转正和U型反弹,而且涨幅已经超过2013年四季度。按照2017年1月份的CPI和PPI走势,2017年1季度的GDP平减指数很可能会达到2012年初的水平,这意味着中国经济本轮长周期调整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综上可见,无论是CPI、PPI、进口价格,还是综合性的GDP平减指数,都呈现出完美的“U型”走势。那么,当前价格走势究竟对中国经济意味着什么?或者说它背后反映了什么?只有在准确判断这个问题的基础上,才能对2017年中国经济形势做出更好的展望。

二、当前价格“U型”回升反映了经济基本面的重要变化

(一)2017年开局中国经济持续升温

当前物价回升首先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回暖,包括制造业企稳回升。2017年1月份,中国官方制造业PMI为51.3%,服务业PMI为53.5%,民间财新中国PMI达到51.0%,均高于50%的荣枯分界线。事实上,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官方制造业PMI和财新中国PMI指数持续运行在50%以上的景气区间,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持续运行在53%以上的景气区间,而且都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从一个更长的视角来看,从2014年1月份至2017年1月份,无论是制造业PMI指数,还是服务业PMI以及财新中国PMI指数,都呈现出一个比较明显的“U型”走势。这些变化说明制造业和非制造的景气程度均有所改善,2017年将保持稳中有升的基本态势。

价格回升也反映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回暖,尤其是进口需求较快回升。2017年1月份,中国进出口总值达到2.1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6%;其中,出口1.27万亿元,增长15.9%;进口0.91万亿元,增长25.2%,均实现两位数增长。考虑到人民币贬值因素,以美元计价,上述增速也分别达到11.8%、8.1%和17.6%,显著逆转了去年的负增长6.8%、7.7%、5.5%,并实现513.5亿美元的贸易顺差。

价格回升更反映了市场供需结构的相对变化。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居民消费性支出增速相对于收入增速的提高。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速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收入增速-支出增速”缺口达到一个新低点。近十几年的经验表明,当支出增速相对收入增速的缺口缩小,物价涨幅就会趋于扩大。

(二)2016年中国经济运行企稳回升

更为基础性的,当前价格走势反映了2016年中国经济企稳回升态势的延续。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在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应性的货币政策和房地产政策的作用下,中国经济在持续筑底中企稳回升,呈现出诸多亮点。

第一,中国经济增速重回世界第一。2016年中国GDP规模达到74.4万亿元,实际GDP增长6.7%,四季度增长6.8%,经济增速重新回到全球第一,充分展示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同时,名义GDP增速出现强劲反弹,并呈现出逐季加速上扬的态势,全年名义GDP增长8.0%,四季度增速达到9.6%。

第二,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在需求结构上,中国经济对投资和外需的依赖度不断下降。2016年前三季度,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1%,高于历年同期水平;相比之下,投资贡献率下降到36.8%,净出口对GDP增长为负贡献7.8%。在产业结构上,中国经济对第二产业的依赖度下降,产业转型升级效果明显。2016年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4%,比2015年提高4.7个百分点,为历史最高水平;相比之下,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下降到37.2%,其中工业的贡献率下降到30.7%。

第三,产业新增长点交替涌现。2016年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3%,达到15.3万亿元,成为九大一级细分行业中规模仅次于工业的第二大行业,尤其是四季度同比实现两位数增长,增速达到10.6%。四季度,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同比增长也达到9.9%。此外,2016年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营业收入8.0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5%,增速加快0.6个百分点。

第四,就业形势稳中向好,农民工增速首次回升。2016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314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54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69万人,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2016年农民工增加424万人,增长1.5%,增速比2015年提高0.2个百分点,是自2010年以来首次出现增速回升。在GDP持续回落的过程中,中国的就业状况并未恶化,甚至有所改善,既反映了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效,也反映了中国经济整体回暖。

第五,企业绩效大幅改善。从微观主体绩效来看,各项指标大幅改善。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比2015年增长4.9%和8.5%,亏损企业亏损总额比2015年下降9.2%,企业存货比上年增长5.5%,资产负债率从2015年的56.2%下降到55.8%。这些数据显示,微观经济主体运营绩效大幅改善,经济回暖的微观基础逐步筑实。

第六,市场主体信心回升。一系列经济指标的回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序推进,使得企业家信心指数、居民未来收入信心指数、银行家宏观经济信心指数等各类市场主体的信心指标发生积极变化。这说明无论是实体经济层面还是金融层面,各界人士开始对于中国经济的触底反弹和增长前景寄予厚望。

第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质进展。2016年“三去一降一补”有了实质性推进,并且初见成效。在去产能方面,2016年钢铁去产能目标4500万吨、煤炭去产能目标2.5亿吨,均提前超额完成任务;对于去产能所涉及的钢铁行业18万职工、煤炭行业62万职工,重新安置接近70万;企业效益出现明显改善,2016年钢铁行业利润总额扭亏为盈,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利润总额增长2.3倍,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利润总额增长2.2倍。在去库存方面,2016年商品房待售面积比2015年下降3.2%,尤其是住宅待售面积比2015年下降11%,库存水平已经低于2014年。在去杠杆方面,市场化债转股和企业兼并重组有序推进,2016年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5.8%,比2015年下降0.4个百分点。在降成本方面,实体经济的成本持续下降,2016年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52元,比2015年下降0.16元。在补短板方面,精准扶贫、自主创新等重点领域的补短板工作也取得了积极成效。

三、2017年中国经济形势展望

2017年中国经济的良好开局,进一步强化了2016年经济运行中已经出现的亮点和趋势,使我们对2017年全年经济形势有了更多的期待。同时,2017年也是中国实施“十三五”规划细则落地的重要一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全面深化之年。随着积极财政政策发力、改革攻坚力度的加大、新的制度红利不断释放,中国经济增长形势将持续向好。预期2017年中国经济总体格局稳中求进,经济形势稳中向好。预计全年GDP增速为6.5%-7%,CPI涨幅为2.5%-3%。

第一,经过2016年的稳增长,2017年中国经济有稳定的基础。在宏观层面,经济增速领跑全球;在微观层面,企业绩效明显改善,特别是制造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12.3%。目前供求关系改善,先行参数反弹强劲,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51.3%)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54.6%)均处于扩张区间,一些新动能和新业态表现好于预期。

第二,中国经济的韧性,使国内外投资者信心大增。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月份发布的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2016年中国经济增速重回世界第一,对全球增长的贡献达到30%,超过发达国家之和,让全球投资者看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同时,IMF将中国2017年经济增速预期也大幅上调了0.3个百分点至6.5%,并称中国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第三,结构转型的成效显著,韧性进一步增强。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外需的依赖度下降,特别是经常账户顺差占GDP比重已经下降到2%以下,2017年面对外部不确定性,中国经济增长的脆弱性下降,而韧性进一步增强。而且从2017年开局来看,相比过去两年贸易持续收缩的趋势,2017年1月份的进出口形势有了明显的好转。

第四,一系列中长期规划的出台有助于稳定投资者预期和信心。国务院日前先后印发《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和《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了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人口发展和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性、总体性的统筹部署。这些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出台,不仅对未来经济建设起到基础性引导作用,同时当前也有利于稳定投资者预期和投资信心,打破自去年年初以来民间投资增速持续下滑的局面。

第五,2017年中国CPI通胀温和回升,“债务-通缩”压力减轻。由于基数效应,2017年CPI、PPI不会出现明显回落。PPI上扬程度取决于去库存、去产能的进展,也取决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预计呈现“前高后缓”的态势。CPI也会有所提升,但不会太高,大致3%左右。总体而言,过去几年一直困扰中国经济的“债务-通缩”压力将有所减轻,同时通胀压力又尚未形成,从而也为2017年中国经济运行创造了宝贵的政策空间。

第六,2017年经济工作将稳中求进上升为方法论,一些重要改革将会取得突破。2017年中国经济触底企稳态势明显,“”的任务较前几年压力有所缓解;2017年“”的范围、深度、工具都会做出升级和调整,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三去一降一补”扩大到四个方面。可以预期,2017年一些重要的基础性改革将会取得突破。首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在2017年取得明显收效和“”的变化。同时,一些基础性的改革也会破题,包括国有企业改革、金融改革、财税体制改革以及在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体系领域的改革。只要坚持深化改革,中国经济将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最终实现全面起飞。

(本文作者刘晓光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本文刊于《证券日报》2017年2月25日 A3版)

原文链接: [证券日报]刘晓光:从价格“U型”回升展望2017年中国经济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