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拿到天使投资 9月完成4000万A轮融资

26.01.2016  17:30
轻客智慧单车制造“快进”人生

来源:中国青年报 1-26 王梦影

    杜磊这几天根本停不下来。拉斯维加斯,在国际极客界享有盛名的2016CES大会(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上,这个清华大学汽车系的在读博士生和一同创业的小伙伴们带来了轻客TSINOVA智能单车的最新一次迭代的产品——炭灰色车身,折叠后体积仅为0.2立方米,读得懂骑车者意图,还能判断路况。大会还没结束,他就飞回北京,在清华大学跨年晚会上紫色绿色的灯光下,接受“2015年清华大学学生年度人物”的颁奖。第二天,在北京东城区的办公室里,他立刻开始了新一年的工作,筹备团队年会,会上有查漏补缺也有展望。

  和这个时代的很多年轻人一样,北京轻客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杜磊和他的伙伴们正是以这种拖快进度条的劲头飞速成长着。这个清华大学团队2014年冬天开始产品研发,2014年11月公司成立,2015年年初拿到天使投资,6月推出新产品,7月估值过亿,9月完成A轮4000万融资。

  这个安徽小伙觉得人生漫长,关键的就几道坎,十几岁的时候他把握住了高考,如今在精力和创造力最盛的年华,他也要把握住。

  “我喜欢现在,每天都看得到自己的成长。”杜磊说,“不能想象自己什么都不干的生活,停下来的生活。”

智能单车和电动车不一样

  “妈啊,还真有人给我们投资啊。”2014年,拿到启迪创投的天使投资,杜磊还有点反应不过来。

  2014年,清华C楼的青白色灯光下,几个汽车系的少年在努力找点儿事做。杜磊研究方向,陈腾蛟和另外两个男生则主攻工业设计。

  一开始,创业的想法多少带点儿玩儿的性质。杜磊喜欢汽车,轰鸣声让他本能兴奋。他们打算利用术业专攻,做一辆能无限加速的酷车,很快,他们发现这个产品并没有多少市场价值。

  陈腾蛟进入英菲尼迪做设计师,一个月又辞职了。他觉得创业更有意思。杜磊一直觉得这个有时会开跑车到学校里来的朋友挺有意思,家境不错,脑子又好。

  一次在咖啡馆吹牛时,不知谁提议:为什么不做一辆像汽车一样的自行车呢?

  清华一直有自行车情结,上下课的高峰期,自行车会在主干道上汇成一条缓慢涌动的彩色河流。杜磊上学后的第一辆车是姐姐送的,一个日本品牌,黑乎乎其貌不扬,但是非常轻便好用。

  自行车的思路获得了一致赞同。他们心目中的这辆车,是将汽车的电子控制系统运用到自行车上,能感应到骑行过程中的费力程度,不断调整输出助力。简单说,人越用力骑,车给的助力就越大,在起步、上坡、逆风、长途的骑行场景中感受会更明显。

  3名同学很快投入工作。那年冬天,杜磊和几个师兄弟在精工实习的场地找了个地方,开始将图纸变成现实。

  具体的细节已经模糊,杜磊只记得,厂房式的高穹顶下,空气非常寒冷。他们每天都在遇到难题,痛苦得不行。

  杜磊潜意识里一直感到随时都有可能因为什么停止手上的项目,脱离疯狂工作的节奏。

  然而,波折之后,他们没有一个人放弃。2015年6月27日,“轻客”团队发布了第一代城市电单车:一台重量为13公斤的自行车,能够通过一块1公斤重的锂电池提供电力。充一次电2小时,在强助力模式下能够行驶50公里,在弱助力时行驶70公里。

  杜磊确信,机动车普及,大中小城市里拥堵的问题日益严重,更绿色、轻便的交通方式必然出现。

产业在剧变,自行车王国来了年轻人

  杜磊曾经以为自己会像很多同学一样,进入大型的汽车制造商工作。然而,在某著名国企30天的实践,到第十天他就快呆不住了。这里的节奏赶不上他的时钟,他只得自己拼命找事情干。更重要的是,他无法想象自己在这儿工作的情景: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晋升路径上按部就班。即使博士毕业,能打理的也是一个庞大机器的微小一环,看不清自己努力的最终创造物。

  双创热潮是一个契机。父母对他一贯是“开心就好”的教育态度,支持他的决定。

  真正在自行车行业扎下根来,杜磊发现,最麻烦的,还是跟传统制造商打交道。

  天津曾诞生过新中国第一辆自行车,改革开放后产业集群形成,2006年,自行车产销量达到4018万辆的天津成为全世界最大的产销基地。然而,杜磊拿着单子,制造商却大多感觉他在“小孩子瞎胡闹”。

  首先,“轻客”对设计感的追求在制造商看来十分麻烦。以车身为例,常见的做法是粗磨喷漆完事儿,而轻客要求反复细磨成镜面效果,喷漆的颜色也有多种选择。对于初创企业来说,1000辆的订单已算了不起,而在靠走量盈利的大自行车制造商看来,这种量少还要求精细的单子并不讨喜。

  这样的冷遇并没有持续多久。市场对这款智能单车反响热烈,产品迭代也在不断进行。很快,制造商就抢着要接“轻客”的单了。

  “轻客”的控制系统在国内属于填补空白的产品,类似的系统德国博士公司有所研发,可是单卖的价格却令人咂舌。目前,“轻客”已经和一家老牌国营自行车厂签订合作协议。杜磊和伙伴们下一步要做的,不再单单是售卖自行车产品,而是将自己的技术系统打包出售给需要的传统自行车制造厂商。

每一天,我都在成为比昨天更好的人

  “我没觉得自己是个聪明孩子。”在“神人”遍地的清华成长,杜磊很实在地说。“轻客”后来的团队里就有他认定的天才,一个20岁出头的程序员,喜欢穿连帽衫,整天对着电脑,和外人“基本能交流”。这个小伙写代码干净漂亮,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我也不知道他为啥来我的团队,可能觉得做的事情好玩吧。”杜磊撇撇嘴,“这样的人,高工资不一定留得下,你得永远能提供给他刺激。”他接着补充了一句:“当然,我也确实给他高工资了。”

  对于自己,这个创业公司的年轻领头人一直定位为努力用功、努力通关的普通人。

  这个普通人最在意的是效率,一旦开始,就不喜欢拖拉。他看电影爱拉进度条;除了陪女朋友和父母,几乎不看长篇电视剧;爱上《三体》,他花了一天一夜时间读完了3部90万字。

  现在,杜磊每天早晨6点起床,从知春路的家里骑车去办公室。创业这一年多,他能感觉到自己的进度条被疯狂拉快,每一天都能感觉到自己有成长。每一天,“想起头天遇到的问题,都会发现更好的解决方案”。

  最显而易见的变化在着装上,但不再随意的外表下仍然是那个讲效率的工科生。去美国开会,Tommy Hilfiger的一款毛衣他一口气买了七种颜色的;周一到周日每天一件,既满足了仪表需求,又不需要每天早晨为考虑穿什么而浪费时间。

  这一年多来,杜磊开除过员工,招聘过更多人。作为COO,杜磊在管理着一个近60人的团队,技术不再是他唯一需要关注的。

  杜磊觉得自己的“气场”在变化,更有底气了。

  就在最近,松下和他们谈合作。对方的带队是一个看起来50岁上下的中层领导,专门来到“轻客”的办公室,而杜磊这边只有自己。

  杜磊没有恐惧——“这一单不成,还有其他大公司呢。”他扬起脸,坚持自己的报价;有时也观察对方脸上表情的明暗,掂量词句的轻重,做过的功课在脑子里飞速划过,揣摩是否触及底线,这是以前从未想象过的自己。

  第二天傍晚,双方都做了一些妥协,谈判完成。

  “牛掰啊!”他在心里说。

  身边的伙伴们也在变化。那个跑车开到校园里的飞扬少年,以前最关注的就是:我喜欢这个,我一定要做成。如今,他会综合考虑可行性和投入成本。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遇到终止的项目成了一项被认真负担起的事业。杜磊下一步的任务是2016年公司新三板上市。

  采访结束已是周五晚上9点,杜磊用手机软件叫了车准备回公司加班。

  “创业让你明白自己最想要什么了么?”中国青年报记者问。

  “其实我一直知道自己要什么,只不过这个想要的目标一直在变化。”回望过去的这几年,这个26岁的男生感觉在走台阶,每一级看到的风景都不一样。

  上本科的时候,“找到一份年薪30万元的工作”是不错的未来。如果没有创业,他接下来的目标应该是“在北京买车买房”。轻客智能单车走上正轨,他满心要打造一个创造千万价值的公司。再接下来,他想要改变大家的生活。“也许做了10年,我又会走到一个台阶上……谁知道呢?”

 

(http://news.tsinghu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