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在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3D/VR/AR数字化虚拟仿真主题赛项中获佳绩

08.11.2019  16:55

2019年11月1至3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3D/VR/AR数字化虚拟仿真主题赛项总决赛”在南京举办。学校资产管理处、教务处等部门统筹组织、指导,共选拔2个VR项目代表学校参赛,2个项目均入围全国总决赛并全部获全国一等奖。

本届大赛(简称“3D/VR/AR教师大赛”)自5月份启动以来,获得了广泛关注,共吸引全国29个省,201所院校,近400支团队报名参赛。通过前期的省赛评审,共有26个省,130所院校,近182支团队脱颖而出,入围全国总决赛。经现场制作、现场答辩、现场终评、作品展示等系列评审环节,全国总决赛共评选出一等奖20项(一等奖获奖比例10%)。

全国“3D/VR/AR教师大赛”共分5个赛项进行比赛,在T2赛项(面向教育教学的3D/VR/AR创新应用赛项)中,由教务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与冶金生态工程学院共同完成的团队作品《高炉炼铁生产工艺流程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建设》,首次针对“气-液-固”三相大型复杂高温化学反应器高炉进行了VR教学资源开发,并且该VR教学资源已应用于学校冶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该VR教学资源可以实现深奥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可视化,增强教学沉浸感和交互性,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学习高炉炼铁的知识。该项目构建的这种“课堂教学——VR体验——生产实习”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创新性应用获得了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事业发展部主任吴英策为一等奖获奖团队代表颁奖

工程技术研究院孙友昭老师完成的《基于虚拟现实(VR)的热连轧机排故实训系统》参加了T3赛项(面向行业专业的3D/VR/AR创新应用赛项)的比赛。该参赛作品针对目前热连轧机排故培训的局限性,结合虚拟现实(VR)的沉浸度高、可交互、成本低等特点,开发了热连轧机排故实训系统。该系统采用模型模块化、装配结构化、更新增量化等创新开发方法,明显提高热连轧机组三维模型的开发效率与使用率,并实现VR实训中故障点分布的多样性、设备状态的多样性与生产现场相同,从而保证并提高培训效果。经过激烈的现场竞技和专家评审,最终荣获一等奖。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王小梅为一等奖获奖团队代表颁奖

本次3D/VR/AR数字化虚拟仿真主题赛项以服务国家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提升3D/VR/AR数字化虚拟仿真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推动我国3D/VR/AR数字化虚拟仿真工程应用技术能力、创新课堂教学与实验实践教学的3D/VR/AR数字化虚拟仿真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全面推进数字化教育教学改革。

学校高度重视实验技术教师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培养,今后将继续鼓励实验技术教师开展跨学科和多领域交叉研发,积极引导实验技术研发成果运用于实践教学,不断推动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助力学校新工科和双一流建设。

(摄影:资产处)

(责编:杜嘉庆、邢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