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台公共文化服务新政,对1+3硬件建设提出明确标准 北京打造“15分钟文化服务圈”

17.06.2015  19:22

2015-06-16  中国财经报

      本报讯记者齐小乎报道北京市首家以“非遗”为主题的博物馆——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日前开馆,体现东城区非遗传承与保护成果的象牙雕刻、景泰蓝制作技艺、雕漆技艺等数十个非遗项目展示吸引了大批参观者。这是东城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之一,也是落实北京市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政的具体措施。
      北京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日前,北京在全国率先制定了贯彻中央两办文件的地方性省级实施意见(简称为“1+3”公共文化政策文件),其中包括《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意见》《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方案》《北京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北京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服务规范》。这些新政对加快构建北京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现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和数字化,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做出了全面部署。
      根据这些新政,到2020年,北京将基本建成均衡发展、供给丰富、服务高效、保障有力的全市基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打下坚实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应采取“2+X”模式,其中“2”是指每个文化设施应建有一个室内多功能厅和一个户外文化广场,“X”是融合各相关部门服务的综合功能,可设置图书室、展览室、排练室、电影厅等。其中乡镇(街道)图书馆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阅读座位不少于30席,行政村(社区)图书室阅读座位不少于10席。
      而此次新政的最大亮点,是北京未来将以步行15分钟为服务半径,统筹设置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构建“15分钟文化服务圈”。同时,根据常住人口和服务需求情况,硬件设施可以打破行政规划界限,跨乡镇、街道行政区域设置区域级综合文化中心,提高服务水平和辐射范围。
      此外,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应为提供市民看书报、参加文艺辅导培训、演出排练、文艺创作、文化活动等20大类服务内容;每周的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每个社区文化室至少配一名文化组织员等。
      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庞微告诉记者,北京目前建有市级、区县级、街道乡镇级和社区村庄级,共四级公共文化网络,四级设施平均覆盖率达到98%,设施总量达到6691个,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还不平衡,针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法规和规定也不完善。
      北京市一直在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工作。其中海淀区从2012年开始着力打造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去年发布的“数字圆明园”就是项目之一;朝阳区对群众文化队伍的扶持力度一直在增大。从2009年开始,财政就连续投入资金扶持群众文化队伍建设,去年不仅投入1000万元用于群众文化队伍建设,还安排1500多万元财政补贴用于农村地区文化广场建设。

新银发时代 享品质生活--2019北京银发消费月正式启动
  为贯彻落实民政部日前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扩大养老商务之窗
北京市生活性服务业标准化门店(第一批)正式发布
  今年是北京市开展生活性服务业行业标准宣贯工作的第4年,自2016年北京市商务局将相关行业236个标准规范分11个行业(业态)汇编成册以来,已依托相关行业协会召开系列宣贯会93场,共1.商务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