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绿色生产力”生机勃勃
06.09.2016 20:34
本文来源: 林业网
“虎啸熊咆”成常态
黑龙江太平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副局长冯延波的微信“朋友圈”里,经常“晒”出他日复一日巡查保护区内的成果:多姿多彩的“菌类世界”,妖娆的胡枝子花,破土绽放的兴安石竹……太平沟自然保护区生态每一丝变化都逃不过这位老护林人的眼睛,尤其是野生动物穿越而过时留下的脚印。
太平沟自然保护区狭长地分布在中俄界江黑龙江一侧,2014年底晋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在这年秋冬季节,由俄罗斯总统普京放生的东北虎“库贾”从这里穿越,一时引发广泛关注。库贾的“中国行”也让太平沟自然保护区名声大震。
冯延波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介绍说,东北虎在此入境并非偶然,“经过多年的封山育林,保护区内的自然生态得到极大恢复。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保护区内人类活动少,狍子、野猪、马鹿等东北虎需要的食物十分丰富。尤其是野猪成群,红外相机就曾一次拍摄20多只野猪。”不少野生动物保护专家认为,这里正成为东北虎过境的一条全新通道。
根据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的统计显示,截至今年5月,黑龙江省森工林区累计发现野生东北虎足迹、接报伤害家畜、听到虎啸等活动线索达400多次。近年来,黑龙江省采取划定野生东北虎保护区域、巡山清套、严厉打击盗猎野生动物等举措改善野生东北虎的生存环境。该省出台的《保护东北虎优先保护区域规划》,确定了完达山东部、老爷岭南部、老爷岭北部和张广才岭南部区域为野生东北虎保护行动的重点区域。
黑龙江省东部边境饶河县紧临中俄界江乌苏里江。近年来,当地连续有黑熊从俄罗斯过境的报告,部分黑熊甚至闯入人流密集的城区,给居民和游客带来惊扰。在当地一些公路两侧,“熊出没,请注意”的标语随处可见。黑龙江饶河边防大队四排边防派出所所长姚海滨告诉本刊记者,“这两年黑熊过境尤其频繁,中方一侧生态转好为它们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有关专家认为,这是该区域生态转好的一个积极信号。
另一个令生活在这一地区的群众感触深刻的变化则是,界江水质的改善正在为沿岸群众带来福祉。黑龙江省环保部门表示,中俄跨界水体污染防治成果获得双方肯定。两国对跨界水体联合监测的结果表明,黑龙江及乌苏里江的水质有所改善,黑龙江生态状况良好,水生生物质量提高,大马哈鱼数量逐年增加。
即将到来的9月下旬,正是大马哈鱼洄游的旺季。地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两大界江交汇地的抚远市,因盛产大马哈鱼被誉为“大马哈鱼之乡”。在当地常年从事渔业生产的王民告诉本刊记者:“水质转好,大马哈鱼多了,享福的其实是咱们渔民。”
为了避免“竭泽而渔”,黑龙江省每一年都在黑龙江、乌苏里江干流水域划定禁渔期。界江沿岸的抚远市、同江市等地连续多年坚持增殖放流,为恢复鱼类生态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湿地生态得到规模性恢复
进入8月,黑龙江富锦国家湿地公园内排排芦苇荡水天相接,大白鹭群起飞舞。很难想象,这处位于三江平原腹地的湿地公园,曾一度被“四分五裂”的低洼农田覆盖。自10多年前推进“退耕还湿”以来,这片原始生态得以重生。除了丰富的动植物,湿地公园还成为天然的“水体净化厂”。上游水体经过自然净化后,直接引入下游灌溉农田。
负责富锦湿地管理的三环泡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杨凤英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退耕还湿”政策实施以来,不仅让三江平原湿地的原始生态得以恢复,一部分农民也得到补偿,享受到生态红利,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都逐步显现。
作为祖国的大粮仓,黑龙江省已经连续十余年实现粮食增产丰收。三江平原地区一些基层干部告诉本刊记者,湿地作为“地球之肾”,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方面作用显著。三江平原地区部分湿地还形成小气候,维持肥沃的三江平原风调雨顺,粮食增产。
本刊记者从黑龙江省林业部门获悉,黑龙江省目前已经形成全国最大的湿地保护体系。据介绍,黑龙江省现已建立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138处,另有72处湿地公园和9处湿地保护小区,253万公顷湿地纳入保护范围。
黑龙江省今年颁布实施新修订的《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规定建立湿地生态红线制度,科学划定并严守湿地生态红线,确保湿地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
黑龙江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成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繁衍栖息的场所,而享有“中国东方白鹳之乡”之称。全世界仅存的东方白鹳数量在3000只左右。洪河保护区目前已经成功招引300多对东方白鹳,繁殖雏鸟1000余只。
黑龙江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宣教科科长朱宝光介绍说,保护区近乎隔绝的自然环境成为吸引珍稀动物东方白鹳的重要因素,“在保护区深处的一些东方白鹳巢穴,工作人员都很难进入。”
在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向西的黑龙江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远远望去水天相接,因为独特的区位和良好的生态而成为“候鸟天堂”。这里即将迎来候鸟南飞的迁徙季,候鸟们将在这里停歇继而飞向东南沿海、长江中下游等地。
多年来,黑龙江省自然保护区格局建设愈加成熟。来自黑龙江省环保厅的数据显示,黑龙江省共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51个,其中国家级40个、省级84个、市级55个、县级72个,总面积达805万公顷。
绿水青山构建生态屏障
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是国家主体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区位十分重要。同时,大小兴安岭地区还是国家十分重要的木材资源战略储备基地,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作用显著。
自上世纪中叶开发以来,黑龙江林区累计生产木材6.5亿立方米,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2014年4月,黑龙江大小兴安岭林区正式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至此,喊了半个世纪的伐木号子在兴安岭的茫茫山林消声。
近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走访大兴安岭林区多地。山林中,伐木工人热火朝天的场景远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地方转型后林业工人发展木耳种植等林下经济的热闹场面。道路两侧,时而可见林间溪水潺潺,偶尔还能看到野鸡、野鸭子等野生动物穿过。封山育林后,大兴安岭林区的生态正在逐渐得到改善。
林区生态环境改善让越来越多林区百姓认识到良好自然生态的重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在成为林区老百姓的同识共举。得益于良好自然生态,林区的林下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主打“绿色”、“原生态”牌子的林下产品受到市场的认可。
大兴安岭呼中区呼中镇木耳协会会长关兴武向本刊记者介绍说,靠着大兴安岭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木耳效益不错,尤其是开展订单式种植以来,老百姓的收入更加稳定。木耳产业解决了协会300多户林区职工的再就业问题,让一部分职工摆脱贫困生活。
林区大生态也体现在提速发展的旅游业中。近年被外界熟知的中国雪乡,就位于黑龙江大海林林业局双峰林场。“雪乡”拥有小气候,因此具备雪量大、降雪期长、雪质好的特点,原生态的林区雪景再加上东北人家的质朴情怀,让它很快成为一张驰名中外的旅游名片。大海林林业局局长马椿平说,旅游业为林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仅一处“雪乡”就带动当地从业人员2600多人,相关旅游产值达5亿元左右。
生态既是大自然恩赐的宝贵财富,也是黑龙江省多年来加强保护的结果。黑龙江省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目标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探索发展方式的转变,着力在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以及制度体制上进行绿色变革。
黑龙江省2015年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中勾勒出这个省生态保护格局的蓝图:这个省将全面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高举生态保护旗帜,着力保护好黑瞎子岛、大小兴安岭、兴凯湖、镜泊湖和三江湿地等自然保护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原生态资源,形成以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张广才岭、老爷岭)森林生态屏障为主体,以松嫩平原农田防护、三江平原湿地修复为两翼的生态格局。
黑龙江省环保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王泽斌最后告诉本刊记者,“黑龙江省界江、湿地、森林等自然生态的恢复与保护,构筑了一条生态安全屏障。黑龙江将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上继续着力,守住这片绿水青山。”(记者 许正)
本文来源: 林业网
06.09.2016 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