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森工转型再生

02.12.2014  02:25
  曾经的黑龙江森工林区,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国有重点林区,活立木总蓄积量8.3亿立方米,占全国国有林区的32%,木材年产量最高达到1260万立方米,占全国的33.5%,累计生产木材5.3亿立方米,为国家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因过量采伐、重采轻育,森工林区逐渐陷入困境。到1997年末,累计亏损挂账10.33亿元,38.2万名职工下岗,拖欠职工工资14亿元。1998年,借国家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黑龙江森工开始了艰难的经济转型之路,至今年4月1日,当黑龙江森工全面停止木材商业性采伐之时,他们已逐步走上了可持续发展之路。
   向非林经济转型
  “我们是林业职工,怎么能去种地当农民?”在通北林业局“以农养林”转型之初,很多人想不通。
  群力经营所的王兰全对此就很抵触。但是靠林业生产,家里穷得过不下去,借钱外出做生意,又赔个精光。没办法只得回家种地,结果几年下来,经营的土地已达450亩,不仅置办了各种农机,还给自己和儿子分别在城里买了楼房。“现在是打心里感谢林区转型啊。”
  借助被黑龙江省政府批准为“以农养林”改革试验区之机,通北林业局摒弃单纯依赖木头的传统模式,利用当地自身荒地多的优势,将农业当成主导产业精心经营,现在该局已拥有65万亩的土地,不仅安置劳动力1.1万人,收入也大幅提升,如今人均月工资4256元,相当于10年前的20倍。
  现在,黑龙江森工林区充分挖掘现有1000万亩土地的潜力,对地力优良、集中连片的土地实行集约化经营,收效显著。
  同时,森工林区加快发展特色养殖项目,壮大了生猪规模化养殖,建设10个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开发了蜂、鹿、林蛙等系列产品。据绥棱林业局局长邓士君介绍,他们重点发展了山野猪、鹿、蜂、林蛙等特色养殖和食用菌类、山野菜、五味子等特色种植。目前,特色种植达5000亩,特色养殖达3.1万多头(只),林蛙养殖面积1.45万公顷,初步实现了特色经济基地化、规模化和产业化。
  森工林区还不断加速向非林产业转型,如依托林区贮木场场地和铁路专用线,重点发展粮食储运加工、仓储物流业,做大贮木场经济和铁路专用线经济。大力发展商贸服务、清洁能源、金融和矿产开发等产业,都已收到良好成效。
   向生态经济转型
  兴隆林业局的鸡冠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距哈尔滨也只有一百多公里,当地大力发展旅游业,目前,已被黑龙江省旅游局评为3A级旅游风景区。原本计划明年开园,但今年就有万余名散客和自驾游客慕名而来。
  与鸡冠山旅游这样的后起之秀相比,森工的亚布力、雪乡、凤凰山等生态旅游更是名声在外,已成为当地的龙头项目,效益可观。2013年,黑龙江森工生态游共接待游客790万人次,实现产值达41亿元。黑龙江森工总局采取国内市场和区域市场相结合的方法,整合雪乡、亚布力、凤凰山等重点景区,打造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大型旅游龙头企业;对柴河小九寨、兴隆鸡冠山、大沾河湿地、双鸭山、青山等景区,加大扶持力度,将其逐步发展成区域性旅游度假胜地。
  黑龙江森工还依靠自身良好的生态环境,重点发展了绿色食品业、北药业、苗木花卉业,推动鹤立3000亩、双鸭山1000亩两个大型营林产业园升级,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同时,黑龙江森工总局积极加快生态主导型产业发展,发展山野菜、浆果、坚果等森林食品产业,目前,林区黑木耳年生产能力达18.5亿袋。
   向多元经济转型
  今年10月26日,黑森集团青岛旗舰店正式开业,这里将集中展示和销售食用菌、山野菜、坚果、浆果、蜂产品等12大类500余种绿色产品。至今,黑森集团已在全国建立了绿色食品旗舰店15家,连锁店100家,初步构建了全国市场营销网络,有效扩大了黑森及黑龙江绿色食品的市场影响力。
  过去,黑龙江森工的绿色食品企业都各自为战,为了改变这种单打独斗的状况,2013年12月,黑龙江省森工总局筹资5000万元,注册了黑龙江黑森绿色食品(集团)有限公司,集团总资产8.34亿元,是集生产基地、加工企业、销售公司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综合性龙头企业,下辖几十家核心企业。这是黑龙江森工总局整合壮大龙头企业的开始。
  为了带动林区经济加速发展,黑龙江森工积极开展招商活动,近三年共落实招商引资项目137个,建成投产106个,总投资116.3亿元。广药集团、大连良运、河北华日家具等一批中国500强企业落户森工林区,这些产业项目现在已成为森工结构调整、经济转型、总量提升的重要推动力。
  同时,黑龙江森工加速向境外资源开发转型,实施“走出去”战略,已在俄罗斯建立了一个工业合作园区,建成制材、胶合板、钢构复合板等8条生产线,由海林林业局控股的2万立方米胶合板项目已竣工投产。绥阳林业局在滨海边疆区的木材加工项目正在扩大规模,圭亚那木材采伐加工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中。
  如今的多元经济,为黑龙江森工发展注入了更强劲的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