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收获粮食作物过7成 大粮仓丰收在望

29.10.2015  09:32

又是一个丰收年。崔伦震 摄

金秋十月,大粮仓黑龙江迎来了丰收的季节。放眼龙江大地,稻香谷黄豆荚成串,水稻、玉米收割机驰骋田间,农家场院里,金灿灿的玉米已经开始堆积得像个小山。

秋收成金秋龙江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曹凤艳 摄

黑龙江省是我国产粮大省,2014年国家核定该省粮食总产量为1248亿斤,约占全国粮食总产的十分之一,增量占全国增产总量近50%,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目前,黑龙江省各地得天时占地利,开足马力迅速掀起秋收高潮。据省农情统计,截至10月20日,全省已收获粮食作物过7成,其中水稻收获接近9成,玉米收获过半,大豆收获过9成。满脸带笑的老农感慨:又是一个丰收年!

粮食大省黑龙江收获忙

地质肥沃、水源充足、人均耕地面积大、地势平坦、集中连片……黑龙江农业耕作环境十分优越,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更是具备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自然条件,粮食生产因此成为东北农业的核心,国家可靠的“大粮仓”地位无可替代。

黑土地,丰收季。焦洋 摄

据农情统计,今年黑龙江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2.1亿亩以上,比上年稳步增加。其中,高产作物水稻稳定在6000万亩以上,玉米稳定在1亿亩以上,在粮食种植结构中占明显优势。粮食生产在上年高基数、高起点基础上,继续保持健康发展势头。

黑龙江玉米收割加紧进行。崔伦震 摄

调整种植结构,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年初,黑龙江省专门出台了《关于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全省各地积极开展各级各类试点,引导基层和农民加快结构调整。2008年以来,新建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现代农机合作社1161个,重点装备大马力拖拉机、整地机、精量播种机、水稻插秧机等农业机械,全面提高了种管收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基本实现了由人工繁重劳动向机械快速轻简插秧转变,水稻插秧效率大幅提高,秧苗全部插在高产期,机耕、机播和综合机械化程度连续多年保持在全国第一位。

按照农业部开展的“到2020年化肥、农药施用量零增长行动”要求,黑龙江省提出开展农业“三减”(减化肥、减农药、减除草剂)行动,并在绥化、哈尔滨、农垦等地开展试点。全面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普及行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1亿亩,比上年增加500万亩,节肥总量近10万吨。

农民专业合作社奏响丰收大合唱

今年的黑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注重培育新型市场化服务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涉农服务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问题”这一句表述格外引人注目。今年,黑龙江省以推进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为契机,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特别是鼓励和引导农民带地入社,使大型机械力量更好地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作用。

又是一个丰收年!”与土地打了40多年交道的哈尔滨双城区东官镇东官村村民付海维站在自家的玉米地望着正在作业的收割机喜悦地说。2010年,他组织成立了双城区东官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今年合作社流转土地3.1万亩。眼下正是收获时节,大马力收割机正在加紧作业,付海维介绍,最迟11月5日,万亩玉米将全部收获归仓。

付海维是黑龙江众多新型农民中的一员。

黑龙江有着广袤的黑土地,适宜大农机集约化耕作,为此,黑龙江推动新型经营主体多元发展,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7.5万个,家庭农场(大户)发展到10.6万个,分别新增6000多个和1000多个。30个县(市)开展了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此外,该省还推动经营主体与服务主体融合发展,构建起以企业+农业综合经营性合作社、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企业+农户为主体的立体式、复合型的新型经营体系,现代农业经营层次、服务水平得到提升。

绿色农业丰产丰收

9月24日下午,齐齐哈尔市拜泉县鸿翔亨利米业有限公司“黑龙江省鸭稻共栖有机水稻核心基地”阳光明媚、天高云淡、欢声笑语!总经理张洪利带头挥下今年秋收第一镰。今年是丰收年,亩产创下650斤的好产量,总计预计收获有机水稻和鸭稻在1430000斤左右。

有机鸭稻米”只是黑龙江发展绿色农业的一个缩影。

佳木斯桦川县星火乡五良纯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专门研究种植生态水稻,5年来,已形成了一整套“鱼鸭稻共育”的立体栽培模式。“鱼鸭稻共育”模式是在水稻插秧前后购进鸭苗并进行人工驯化,让鸭苗适应水田的杂草和可召回性。插秧后13天左右在稻田里放进鱼苗,一般每公顷稻田放1.5至2万尾鱼苗,品种为草鱼、鲫鱼、鲤鱼三种。前期鲫鱼能吃掉大部分草芽,后期待水田杂草长大,鲤鱼和草鱼成了除草的“主力”。同时,等水稻插秧20天后放进鸭苗,鸭吃虫和鱼苗,鸭粪肥田,形成了“稻—虫(草)—鸭—粪—稻”的生态链,到了水稻抽穗期,鸭子出地,鱼儿继续除草、活水、肥田,实现水稻种植业、养殖业一体化和效益最大化。

今年我们鱼鸭稻9月份就已经开镰收割了,抢在中秋节前能够让桦悦牌有机米上市。一斤能卖到56元,网上实行活动的时候打五折28元一斤,虽然价位比普通的水稻高,但因为是无农药、无化肥的有机绿色水稻,所以在市场上还是很受大家欢迎和认可的,带给我们的效益也非常可观。”桦川县桦悦鸭鱼稻有机米生产基地负责人杨贵芳说。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黑龙江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7209万亩,同比增长2.84%,进一步巩固扩大全国绿色有机食品生产第一大省地位。

“互联网+”推动农业由“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

盛夏时节,正是水稻生长关键期,在黑龙江垦区七星农场水稻高科技示范园区,技术员轻轻点了下鼠标,监控屏幕上呈现出这样的一幅画面:水稻秧苗舞起了阵阵波浪,稻田边的水渠泛起了粼粼波纹。技术员一边演示一边告诉笔者,运用物联网技术,现在稻田缺水已不需要人工操作,安装在田间的水位传感器会自动检测水层深度,通过无线传输设备,将采集的数据实时传输到智能灌溉控制系统,水就会自动灌入稻田。

随着互联网向农业领域的不断拓展,像这样的智能化控制系统已不再是什么难事。农业大省黑龙江正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逐渐建立起农业信息网络监测体系,实现灾害预警、耕地质量和农作物生长种植的全程监测,让更多的“互联网+农业”的技术给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让互联网成为农业发展和种植户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在今年7月召开的“互联网+农业”电视电话会议上,黑龙江省提出要借助“互联网+”推动农业由“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再靠“卖得好”倒逼“种得更好”,把“互联网+农业”作为推动全省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全力加以推进。

此外,黑龙江省还出台了“互联网+农业”行动计划,部署了1000个“互联网+农业”高标准示范基地建设,全省形成了物联网应用加快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全省推开,新型农村信息服务创新发展的良好局面。


  (信息来源:15-10-22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