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专项系列成果报道之四:建立我国黑色素瘤治疗模式并纳入国际指南

17.11.2015  12:38

  黑色素瘤在我国每年新发病人数超过2万人,发病率低但致死率极高,常规化疗有效率不足8%,且不能延长患者总生存。放疗虽能改善部分患者生活质量,但也无延长总生存的证据。
  北京肿瘤医院黑色素瘤诊疗中心2010年开始对我国黑色素瘤患者遗传学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发现与欧美患者遗传学特点的不同。研究发现中国黑色素瘤患者C-KIT基因变异率达17.1%,是高加索人的3倍。BRAF和NRAS突变率分别为25.5%和7.2%,多因素分析显示C-KIT和BRAF突变是黑色素瘤独立预后因素,提示针对C-KIT和BRAF的抑制剂或可使患者获益。
  课题组通过多中心临床试验证明C-KIT变异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使用伊马替尼治疗后,疾病控制率达60%,有效率较标准化疗提高了近4倍,且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得到明显延长。研究成果改写了中国黑色素瘤治疗指南,也被美国2014版NCCN黑色素瘤指南和头颈部肿瘤指南所采纳。同时证明mTOR信号通路活化是黑色素瘤患者伊马替尼继发耐药的机制,使用依维莫司治疗可使患者肿瘤再次缩小。该成果为中国黑色素瘤患者个体化靶向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展现了令人振奋的黑色素瘤治疗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