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皮肤”向“绿皮肤”的转变
08.09.2015 09:53
本文来源: 林业网
中国绿色时报9月8日报道(记者 卢慧颖 通讯员 王迪) 这是调研团此行遇到的第二场沙尘暴,这里也是停留时间最短的一个调研点。
在甘肃省治沙研究所下辖的一个沙尘监测点,黄沙漫天飞舞,肆虐的狂风呼啸而至,不到两分钟大家的头发、脸上、耳朵里、鼻孔里都是黄沙,瞬间的风速非常大,能见度很低,大家只能弯腰艰难行走。短短6天时间,调研团碰到两次沙尘暴,这样的天气在民勤已经很少见。
随着荒漠化治理的持续推进,民勤沙尘暴的发生频率逐年降低,生态环境逐年好转,民勤逐渐实现了从“黄皮肤”向“绿皮肤”的转变。
由“黄”到“绿”的转变
“老虎口”,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名字。在民勤408公里的风沙线上,密布着191个风沙口,其中老虎口是绿洲西线最大的风沙口之一,也是民勤人民防沙治沙的一个缩影。
在大家的想象中,老虎口应该是一个风沙肆虐的地方。然而,一望无际的网格状沙障、一株株迎风伫立的梭梭却颠覆了调研团青年们的最初印象。
从“黄皮肤”逐渐变成了“绿皮肤”,是这片土地生态转变最贴切的说法。在沙漠边缘,10万亩梭梭林形成了一道道绿色屏障,遏制着沙漠前行的脚步,让昔日的不毛之地重现生机。
老虎口并非个案。近年来,民勤县深入推进生态屏障建设,探索建立国家有投入、科技作支撑、农民有收益的生态建设长效机制,启动实施了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等一大批生态项目,依托林业工程项目和干部职工义务投工投劳,大规模开展治沙造林行动。全县每年完成压沙造林4万亩以上,其中干部职工每年按人均2亩的压沙造林任务,完成义务压沙造林1万亩以上。
民勤绿洲北线、西线的青土湖、西大河、老虎口等沙患严重区域得到了有效治理,24万亩治沙造林实现了民勤沙漠由“黄”到“绿”的转变。
不负国家领导人的嘱托
在青土湖地下水位监测站,习近平、温家宝对民勤生态批示的纪念碑赫然挺立,“绝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几个大字是民勤人身上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
一组数字足以为证,民勤人不负国家领导人的嘱托。
截至2014年底,民勤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229.86万亩,压沙造林45.18万亩,封育天然沙生植被325万亩,封育成林78万亩;全县荒漠化面积由2009年的2254万亩减少到2013年的2142万亩,荒漠化占比由2009年的94.5%降到2013年的89.9%,森林覆盖率由2009年的11.21%提高到2014年的12.55%,县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民勤的生态变化不仅体现在数字上,还体现在一个个恢复的生态示范区、湿地上。
通过工程压沙、人工造林、围栏封育、注水恢复等各项治理措施,自1959年就完全干涸的青土湖生态植被得到有效恢复。民勤县水政水资源办公室主任邱德玉告诉青年们,青土湖地下水位埋深由2007年治理前的4.02米上升到现在的3.2米,2012年、2013年连续两年水域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2014年青土湖水域面积扩大到22公里,地下水埋深小于3米的旱区湿地达到106平方公里。
如今,漫步青土湖畔,碧波与芦苇同色,野鸭与白鹭齐飞,一派盎然生机。
自流井的水可真甜
除了青土湖之外,黄案滩也是民勤生态恢复的一个典型代表。
在黄案滩生态系统自然恢复示范区,绿波荡漾的万亩芦苇生机盎然,谁曾想到这里曾经是土地裸露的不毛之地。得益于地下水位的回升,黄案滩自然恢复了芦苇荡,白刺、梭梭、沙枣等10万亩植被群落逐渐恢复,这片土地又重新得到了大自然的眷顾。
民勤县夹河乡党委书记刘光奋向青年们介绍了黄案滩生态恢复的艰辛历程。为了恢复生态,黄案滩严格执行禁止开荒、禁止打井、禁止放牧、禁止乱采滥伐、禁止野外用火的“五禁”政策,政策推行几年来,黄案滩裸露的土地日益减少,地表植被日渐增多。植被覆盖率由2006年的28%提高到现在的43.7%,区内地下水位平均埋深由2006年的5.4米回升到现在的3.1米。
刘光奋告诉青年们,为了有效遏制地下水资源的过量开采,自2006年实施重点治理后,民勤县累计关闭机井3018眼,黄案滩作为全县实施关井压田最大的区域,累计关闭机井275眼,其中2008年关闭的96眼机井已有7眼自流成泉。
当地林业部门工作人员将自流井中的水舀出了一部分,只见水位迅速上升,满溢出井边,一道潺潺细流慢慢地滋润这片土地。掬一捧自流井冒出来的地下水,入口甘甜。
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民勤人与大自然顽强抗争,生态的沧桑变迁,绿色的生死轮回,成为镌刻在民勤大地上的永恒记忆。
本文来源: 林业网
08.09.2015 0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