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鹤翔做客新人文讲座演绎“自由教育”和“自由人”的意义

03.12.2014  00:19

   清华新闻网12月2日电 (学生通讯员 阎 博 )11月27日下午在大礼堂,东吴大学资深教授、香港比较文学学会创始会长袁鹤翔先生做客“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为到场的400余名师生带来了题为“什么是自由教育的意义——自由教育、自由思想和一个真正的自由人”的讲座。

袁鹤翔做客新人文讲座。

  袁先生首先提到约翰•杜威的办学理念:现代社会中,每个公民都有入校学习的自由和权利,教育无门槛;人人都受教育是公民社会得以形成的基本条件。 杜威认为,每个人都有内在的学习潜力,这个潜力是可以被激发的。

  20世纪60年代,随着苏联人造卫星的上天,美国大学教育的方向逐渐从全人教育向专业教育倾斜,公民教育受到功利主义和市场经济的侵蚀和挤压, 一些先知先觉者开始重新反省大学教育的目的,就连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也不免大声疾呼:“ 你们要注意, 不要让美国只成为一个高度工业化和军事化的国家!” 

  袁鹤翔以自己在美国的学习历程和工作经历,强调自由教育在大学中应是一种理念传承,是对人格的塑造和思想的释放。他以美国东部的麻省理工学院和西部的加州理工学院为例,指出,虽然两所大学同是理工专业性很强的大学,但麻省理工学院在语言学和艺术学领域取得了名扬世界的成就, 加州理工学院的文艺复兴通识核心课程也受到广泛的赞誉和好评。 所以,一所好的大学,一定要有一个好的人文学科。 

  袁先生最后总结说, 大学的自由教育是一个过程, 通过此过程,大学生学会掌握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表达方式; 自由意味着思维的解放和人格的提升,意味着自我约束和社会责任。开阔的视野、反思的能力和自由的思想是大学通识教育的目标;一个真正的自由人知道哪些可以做,为什么可以做,哪些不能做,为什么不能做,他不但需要知道how, 而且还要知道why——这才是大学自由教育的目的。

  在提问环节,袁鹤翔就专通关系、文化认同、社会责任等问题和同学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此次讲座是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十四)“文明与价值”的第二十一讲,由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外文系曹莉教授主持并点评。

  人物链接:

  袁鹤翔,台湾东吴大学谢东闵人文社会科学讲座教授、东吴大学资深客座教授。台湾东吴大学文学士,美国加州西方文学硕士,西方学院校际研究所哲学博士。曾任教于明尼达州及威士康辛大学英文系。后任台湾大学、政治大学、中正大学客座教授、中正大学外文研究所创所所长及文学语言研究中心主任、文学院院长、香港中文大学英文系教授、系主任、中国文化研究所比较文学组组长、亚洲研习部学术部副主任、香港比较文学会创始会长、会长等职。2000年荣获台湾东吴大学杰出校友奖。

供稿: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编辑:襄桦

 

(http://news.tsinghua.edu.cn)